作者:杨少芬,廖志勤,李素,林玉婵
【摘要】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变化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方法 对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36例(观察组)及29例无合并紫癜性肾炎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对照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恢复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参与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过程,过敏性紫癜治疗过程中联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可能防止或减轻过敏性紫癜患儿并发紫癜性肾炎。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全身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消化道出血和紫癜性肾炎,其中紫癜性肾炎(HSPN)是HSP的严重并发症,是儿科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现对我院65例HSP患儿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其变化与HSPN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HSP患者共65例,均在急性期并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HSP诊断标准[1],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3~14岁,并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脏等全身性疾病。入院前未使用过激素及影响血液系统的药物,其中合并HSPN患儿36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尿少、高血压或氮质血症,HSPN符合上海市儿科学会肾脏专业组提出的诊断标准(草案)[2]。
1.2 方法
全部患儿均于急性期(7d内)及恢复期(8~14d)期间空腹采取静脉血测定Fib水平及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水平,根据实验室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将HSP合并HSPN的36例为观察组,无合并HSPN的29例为对照组。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s) ,采用t或配对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恢复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表1 两组Fib及PLT水平的测定结果(略)
同一组内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P&<0.01,▲P&>0.05;两组间急性期比较均P&<0.01;两组间恢复期比较均P&>0.05。
3 讨论
HSP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毛细血管为主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HSPN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基本病理改变是以变态反应引起的较广泛的急性无菌性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炎性反应,可出现血管壁灶性坏死及纤维蛋白原沉积,可启动内外原性凝血系统,使凝血功能增强。肾脏由丰富的毛细血管构成,所以是HSP的主要受累器官[3]。
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相蛋白,在炎症急性期反应中明显升高,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其水平变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变化引起,血液中其含量的增高可能与某些促凝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的诱发作用有关。纤维蛋白原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若含量增高可使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粘附在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纤维白原可与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并通过氧化应激来促进血小板凝聚,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加重高凝状态。HSP的高凝状态对肾脏的损害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有理论依据支持。本文通过检测HSP和HSPN患儿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发现HSPN急性期患儿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加,说明纤维蛋白原参与了HSPN的发病机制,但这只是HSP肾脏损害发病机制的其中一方面,另外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因素有关[4]。
HSNP发病机理主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有关,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白介素等释放,脂质氧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随之抗凝作用减弱,促凝作用增加,释放血小板活性因子增多,进而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水平升高。近年来很多文献提示血小板不仅有止血凝血功能,同时兼具炎性细胞作用。血小板通过自身脱颗粒作用或诱导中性粒细胞等方式释放出阴离子蛋白和血管活性胺等活性物质,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通透性增高,促进免疫复合物沉积,加剧肾脏的免疫损伤[5]。
本资料HSP合并HSPN患儿在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较HSP无肾损害者明显升高(P&<0.01),表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升高能释放更多活性物质参与了肾小球损伤,提示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在HSP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HSP治疗过程中联合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有可能防止或减轻HSP患儿的肾脏损害。
参考文献
[1]储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6-688.
[2]何威逊.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与病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4):196-198.
[3]王慕逖. 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6.
[4]高天霁. 过敏性紫癜检测纤维蛋白原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意义[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5):422-423.
[5]袁增权.儿童紫癜性肾炎急性期血小板参数与肾脏损害的关系[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29(3):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