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249 日期:2025-10-15 来源:论文网

       作者:温秀娟,刘凌,洪文,叶丽,方林彬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护理对策。方法 于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对128例早产儿行ROP筛查及护理。结果 128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顺利完成且无并发症的发生,发现ROP13例,发生率为10.1%;阈值病变需进行激光治疗者3例(6只眼),占2.2%。结论 ROP应及时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充分散瞳、心理护理及头位固定等有效的护理配合对R0P的早期筛查、随访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视网膜病;早产儿;筛查;护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发病率可达11.0%~45.8%[1]。ROP早期治疗可阻止病变发展,使早产儿有相对较好的视力预后,而ROP发展到晚期,治疗效果相当差,因此,ROP的早期发现及治疗很重要。本文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及新生儿科住院的12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及护理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及眼科门诊就诊的早产儿共128例,其中男61例,女67例;胎龄27~35周,平均(30.30±2.11)周,体质量560~2 500 g,平均(1879.3±241.03)g;单胎112例,双胎10例,三胞胎6例;有吸氧史121例,无吸氧史7例。128例(256只眼),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13例(26只眼),总患病率10.1%,阈值病变需进行激光治疗者3例(6只眼),占2.2%。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ROP分类和ROP早期治疗协作组等的相关规定诊断 ROP分5期[2]。I期:在血管化与非血管化视网膜之间存在分界线;II期:分界线抬高、加宽、体积变大,形成嵴;Ⅲ期:嵴伴有视网膜外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按增生量可分为轻、中、重;IV期:不完全视网膜脱离;V期:漏斗状视网膜全脱离。

  1.3 筛查方法

  出生后2周, 病情稳定的早产儿开始进行眼底检查。检查方法:使用美多丽(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每次1~2滴,间隔5 min,约3~5次后瞳孔充分散大)后,滴爱尔凯因(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 行眼表面麻醉,用小儿开睑器开睑,采用YZ25A双眼间接检眼镜进行眼底检查,观察周边视网膜时,使用笔式巩膜压迫器置于结膜囊部位顶压巩膜。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

  执行操作前详细核对住院患儿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询问患儿的出生胎龄、体重、有无吸氧史并准确记录。早产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容易出现低温。因此早产儿,在抱出和检查过程中用温暖包被双层包裹,动作要快,避免受凉。

  向家长详细解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机理、危害性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对ROP的认识,了解早期筛查的目的,讲解检查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检查操作安全,赢得家长的信任并积极配合。滴药前洗手液洗手,核对药物。患儿安静平卧时,轻轻翻开眼睑散瞳药滴入结膜囊内,避免触及睫毛和伤及眼球,用无菌棉签拭净流出眼外的药液,避免药物对患儿肌肤的刺激。滴药后轻压泪囊区2~3 min,防止药物吸收中毒。散瞳过程中,观察瞳孔扩大情况,注意散瞳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散瞳效果不好的患儿,要明确散瞳药是否滴入结膜囊内,如果确定药物到位而瞳孔没有散大,ROP危险性大,应引起重视。瞳孔放大约需30min,为防止患儿在检查过程中发生溢奶或呕吐,引起室息、缺氧,在散瞳前停止喂水及哺乳。

  2.2 检查中护理

  早产儿取仰卧位,双眼滴爱尔凯因眼水表面麻醉2次后,用包布把早产儿上肢及身体一起固定,护士用双手固定患儿的头部,固定时不能强用力,早产儿体小力弱,应顺应患儿的头部运动力度,适当用力,防止损伤颈部组织或颈椎受损。用婴儿专用的小型开睑器撑开眼睑,以免造成眼睑损伤。禁止使用有金属残端的开睑器,以免划伤眼部组织。婴儿专用的小型开睑器一人一用,严格高温、高压消毒。间接眼底镜眼底检查,笔式巩膜压迫器顶压,观察周边视网膜。在检查过程中护士给患儿眼晴点无菌生理盐水,湿润角膜;同时注意患儿的呼吸、面色,防止操作者的手不慎捂住患儿的口鼻引起窒息。若发生窒息,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筛查完毕后即滴抗生素眼液预防感染。

  2.3 检查后护理

  住院患儿检查完毕立即抱回,及时放入保温箱保暖、门诊患儿检查完毕包裹保暖,监测体温直至正常。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体温不升的患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呼吸暂停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与ROP的发生有关。检查完后应滴抗生素眼水3d(住院患儿由护士执行,门诊患儿交代家长执行),观察患儿有无眼部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眼部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及时处理。筛查后嘱患儿家长定期眼底检查:(1)1期或无病变期:2周检查1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发育到周边部;(2)2期及阈前值病变:1周检查1次;(3)3期:l周检查2~3次;(4)阈值病变:立即激光治疗,以后眼科随访至视网膜血管发育成熟(矫正胎龄45周左右)。

  3 体会

  ROP是由于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引起的一种增殖性病变,该病变发展至后期导致视网膜脱离[3]。胚胎早期视网膜没有血管,由玻璃体动脉和脉络膜供给营养,胚胎4月龄时,视网膜血管自视盘肝始发育,以后逐渐向周边发展,32周龄时,达鼻侧周边,到40周时视网膜颞侧血管才发育完全[4],因此,早产儿胎龄越小,视网膜无血管区越大。在此期间,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可使视网膜血管停止生长,吸氧停止后视网膜发生增殖性改变,严重者致视网膜脱离。目前对R0P开展早期筛查,早期发现阈值病变,及时实行激光光凝,能有效抑制病情恶化,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存留有用的视功能[5]。依卫生部《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的通知》[6](下称《指南》),出生体质量低于2000g的早产儿为ROP筛查对象。进行间接眼底镜检查时,预防感染是是关键,检查前室内空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检查时检查者注意无菌操作。修剪指甲,避免划伤早产儿皮肤。严格消毒小儿专用开睑器、巩膜压陷器且一人一用,小心置入开睑器,以免眼睑损伤。检查中要注意保暖。固定患儿头部时应顺应患儿头部运动力度、力量适中,避免损伤患儿颈部组织损伤或颈椎。眼底检查时散瞳要充分散大,瞳孔未充分散大的原因是药液未分布于整个结膜囊内,早产儿因反射作用或哭闹闭眼,而将药液挤出眼外,因此,点扩瞳药的时机是患儿安静或睡着时轻轻翻开上、下睑,把散瞳药滴入结膜囊内让其充分扩散,达到散瞳的效果。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及其危害性,早期筛查才能早期发现ROP,及时治疗能使有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存留有用有视功能,提高对ROP危害性的认识,在时间上抢占先机;讲解检查由经验丰富、高年资的眼科医生进行,检查过程安全,对眼球无伤害,赢得家长的信任并积极配合,对完成ROP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早产儿必须随诊至视网膜的血管发育到周边部,不能认为检查一次未见病变就不再需要眼底检查,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属的通力合作,让患儿家长在一次筛查后按医嘱随诊。

参考文献


[1] Phanm H,Nguyen P N,Reynolds J D.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in Vietnam,a developing middleineome country[J].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2003, 40(4):193.

  [2]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ly revisited [J].Arch Ophthalmol, 2006,124(11):16691670.

  [3] 惠延年.眼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

  [4] 葛坚,赵家良.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7.

  [5] 薛菊霞,汪俊岭,刘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 2006, 34(2): 139.

  [6]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专家组.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 2007, 34(9):67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