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伤员心电图诊断的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012 日期:2025-09-22 来源:论文网

     作者:樊玲,张玉红,李丽平,殷慧

【摘要】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的心电图改变,总结创伤后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290例地震伤员的340份心电图诊断进行分类分析,创伤后心电图的变化及原因。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占47. 6%。结论 掌握地震伤后心电图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临床病情的处置很有帮助。

【关键词】 地震伤;心电图;临床分析

汶川大地震中,我院作为第一时间收治地震伤员、收治人数最多的医院,在对地震伤员的救治中积累了较多资料和经验。在短时间内处置大量创伤急救病人,术前心电图检查是必要的。我们对290例地震伤员的340例次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地震创伤后的心电图改变。

  1 资料与方法

  290例患者均为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重伤员,其中男149例,女141例;年龄从1~100岁,其中60岁以上40例。疾病分类:骨折93人,脑外伤12人,肢体及软组织损伤174人,孕妇3人,其他8人。检查方法:受检者平卧,使用北京福田7101心电图机,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

  2 结 果

  异常心电图261例次(部分心电图包含多种异常改变),心律失常162例,占47. 6%,其中窦速34例,窦缓18例,窦性心律不齐4例,房早24例,室早12例,房颤4例,房扑1例,房速32例,室速5例,交界性逸搏心律1例,室性逸搏心律4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7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ST段和T波改变81例,占23. 8%。电解质紊乱17例,占5%,其中高血钾1例,疑低血钾16例。左心室大9人,占2. 6%。低电压改变21人,占6. 1%。全心停搏4例,占1. 1%。其他(如R波上升不良、短PR间期等)3例,占0. 9%。正常心电图79例。

  3 讨 论

  地震伤员心电图表现与机体对创伤的反应及伤员本身心脏疾病有关。异常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其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1]有关:(1)应激反应当人们突然受到意外创伤后,处于高度紧张、恐惧状态,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刺激心脏产生心动过速、早搏和心室颤动;(2)代偿性反应创伤后失血、失液,有效血容量下降,为提高心输出量而代偿性心动过速,同时因心肌缺血缺氧,心电不稳定而产生各种心律失常;(3)疼痛性反应剧烈的伤口疼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异位节律点兴奋增强,各种早搏增多;(4)心脏直接创伤性反应胸部伤和挤压伤,可引起心包、心肌损伤而产生各种心律失常;(5)创伤部位的病理反应如颅脑外伤致高颅压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缓慢的心律失常;(6)电解质失衡引起的心律失常如低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增高和超常期延长,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均易产生异位节律引起心律失常。高血钾时,因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极易引起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停搏。

  创伤可致各种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反过来又可加重创伤性损害,甚至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因素。心律失常的严重性与受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创伤程度越重,伤后心律失常发生越频繁、越严重。及早认识、监护和处理创治性心律失常,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因此心电图工作者,在积极配合临床抢救的同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及时准确的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心电图诊断资料;(2)协助临床加强对创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严重的心律失常;(3)加强临床对创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以免由于认识的不足影响患者病情的观察及处理;(4)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技术和设备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仪器随时保持充足的电量、各种耗材齐全充足,保证不同病情、不同体位患者的顺利做图。不能由于心电图检查延误时间,给伤员造成再次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慈书平,王福军. 心律失常与相关疾病[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