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元清,藤沁伶,罗晓辉,黄学晓
【关键词】 颈外静脉 留置针 应用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下颌角后方垂直下降,越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1],其行经表浅位置固定,管径粗,显露好,直视下易行穿刺。适用于临床上有些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长期静脉滴注高浓度或有刺激性药物者;全身浮肿静脉穿刺困难者,特别是周围循环衰竭危重病人抢救时。近2年来,我科应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对31位病人采用颈外静脉输液,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8.88±10.8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8例,心源性晕厥5例,肺心病病人全身浮肿18例,均为周围静脉条件及差,无法穿刺者。采用美国产16G或22G静脉留置针进行颈外静脉穿刺,成功后留置静脉输液。
1.2 操作方法 (1)常规输液准备,另备16G或22GBD静脉留置针1枚,3M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无菌透明敷贴1张。(2)穿刺前按静脉输液法排气完毕,协助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使患者头低肩高,颈部平直,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选择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连线充盈的颈外静脉上1/3处为进针点,皮肤消毒范围8~10cm,取下针头保护帽,旋转松动针芯,并检查针尖及套管尖端是否完好,右手持针翼与皮肤成15°~30°角直刺血管,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继续进针0.1~0.2cm,观察回血,以确保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内,然后边退针芯至外套管,边将套管送入血管内,拔出针芯,连接输液管,调节输液速度,用透明敷贴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及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5天[2]。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留置时间规定为3天,我国尚无统一规定。有报道套管针可留置5~7天,在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3]。(3)封管液的配制,生理盐水250ml内加肝素12500U,配成1∶50的肝素液,封管方法:封管时采用双重正压封管法,就是输液完毕后夹闭输液器,将头皮针斜面撤于肝素冒腔内,反折头皮针乳头,与夹闭的输液器断开,连接含肝素盐水溶液的5ml注射器均匀推注肝素盐水溶液3ml,右手将留置针延长管抬高30°后,将其延长管上的小夹将延长管夹闭,再推注肝素盐水溶液0.5 ml封管,分离退出以再次呈正压的头皮针;封管后再次输液时套管内肝素溶液相对呈高压状态,使液体通畅的流入体内。
1.3 监护措施 (1)常规的静脉留置针护理措施:静脉置管前,做好健康宣教,取得病人配合。告诉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用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小胶布固定。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2) 并发症的监测: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1.4 效果 31例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留置时间5~10天,留置期间无静脉炎发生,达到快速输液和维持静脉输液通路的理想效果。
2 体会
2.1 颈外静脉属颈部最大的浅静脉,无静脉瓣,距心脏近,自然回血率高(可减少因回血慢或不回血误导重复穿刺),为抢救赢得了时间,在抢救时能达到快速静脉输液用药的要求。为输血、输液提供了方便,减轻了危重患者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为患者抢救、用药及补液提供了快捷通道,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利于患者的抢救工作,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2 颈外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 颈外静脉属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对输入高分子、高浓度的药物以及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对血管刺激性相对要小,不会引起局部反应。
2.3 颈外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利于危重病人的监护,可以进行颈外静脉压监测,能够直接在输液的同时监测外周静脉压(PVP),在抢救病人的紧急情况下方便地间接了解CVP,为指导临床输血、输液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 方.人体解剖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94.
[2] 陈 路,封 悦,宋 爽.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18(1):42.
[3] 李小燕,刘 甲.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