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霞,朱飒飒,徐蓓蓓,刘珊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受伤患者 静脉输液 安全管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治疗方法,特别是救治各类创伤引起的感染,休克以及抢救等诸多方面,至今仍起着其他疗法不可代替的作用。重大地质灾害后伤员多,护理人员少,静脉输液多、环节多,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少输、漏输、错输、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等护理隐患,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准确、有序进行[1],我们对患者采用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13日~5月18日共收治病人485例,男性297例,女性188例,年龄11~75岁,平均37岁,其中颅脑损伤47例,腹部伤合并骨盆骨折36例、腹部伤合并肢体伤125例、胸腹部合并伤117例,肢体骨折34例、脊柱骨折11例。485例患者中没有发生任何护理差错及输液引起的交叉感染。
2 做法与体会
2.1 把好警示关 我们将患者分成A、B两区。A区的服务对象是静脉使用PNC和头孢菌素药物病人,此区用红色牌子的标志。B区的服务对象是静脉使用一般药物病人,各区由一名护士负责对每位患者输液卡进行连贯性数字编号。护士因工作繁忙,操作重复性大,不断地查对医嘱,巡视观察和静脉穿刺等,单调、重复的信息刺激大脑,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随时都可能发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惯性差错式认识偏差[2]可能性更大。采用分区标识,警示护理人员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
2.2 把好查对关 护士巡视时,根据输液卡是否打勾,即可判断是续加液体,还是输液完毕拔针。输完一组在输液卡上药物旁及时打勾签名,以便随时查对,使护患双方心中有数,杜绝少输、漏输、错输等护理隐患。
2.3 把好配药关 严格掌握药物配制后的有效时间,要求所用的药物都应在治疗室配制,做到输完一瓶配制一瓶,绝不允许将多瓶待输药物同时配制好,避免配制好的药物因长时间放置而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引起不良反应。配药用的注射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3],盛装注射器的无菌盘每4小时用戊二醛擦拭一次,减少交叉感染。
2.4 把好用药关 在对输液卡进行数字编号时,根据医嘱、病情和药物相互作用,合理排序,使患者药物能够有序的,合理的输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调整好输液速度,使滴速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有效减少输液并发症。
2.5 把好穿刺关 在输液之前首先确定输液肢体是否有骨折,如果在骨折肢体输液,有可能骨折端将其周围的血管割断或损伤,导致输入的液体渗入周围的组织加重肢体肿胀,一方面可能引起肢体坏死,另一方面治疗达不到目的。因此,对于此类病人一定选择健侧肢体[4]。
2.6 把好操作关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要求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输液部位的皮肤消毒正确有效,每次输液操作结束后要常规用消毒剂喷手,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2.7 把好巡视关 建立巡视观察制度,及时发现输液反应。输液病人往往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不良反应出现较快,因此在输液后10~15分钟应加强观察,以每30分钟巡视1次。建立输液病人巡视卡,不但可以了解病人输液情况,同时,也可及时发现病人有无输液和用药反应,以便及时处理防止病情加重,使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5]
2.8 把好消毒关 切实落实好治疗区(帐篷内)和输液区(离帐篷近的大树下面)的卫生管理和清洁消毒制度,是减少细菌感染的重要环节。在保持输液区和治疗区每日清洁、消毒的情况下,同时还应改善输液区不良环境。如:进行湿式清洁,每日喷洒2次消毒液,尽量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参考文献
[1] 杨智洁.输液卡数字编号法在儿科输液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8(23):39.
[2] 钱 荣.丁学易.朱晓平,等.护理差错高危时的调查分折及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00.
[3] 张晓霞,闫 丽,张 梅.配药注射器有效使用时间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0(13):941.
[4] 龚建云,张兆成,钱志英.创伤性休克病人输液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7(20):664.
[5] 黄霜霞,唐志敏,杨嘉丽,等.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5(2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