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不典型 脑膜瘤 软骨化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患者女性,37岁。因头痛6月伴右侧上下肢无力15天入院。患者缘于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双侧颞顶部为主,为间歇性胀痛,无恶心、呕吐及晕厥。15天前感头痛加重并出现右侧上下肢无力。15天以来先后晕厥3次,每次伴意识丧失约3~5分钟,自然清醒。体检:生命征平稳,意识清醒,记忆力、定向力、理解力及判断力未见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间接光反射灵敏。左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右侧上下肢肌力Ⅲ级。
图1 左侧外侧裂区占位病变、脑组织可见明显水肿(略)
图2 左侧额叶颞叶脑组织及左侧脑室明显变压、中线右移(略)
1.2 影像学表现 MRI检查示:左侧外侧裂区混杂信号占位病变,约8cm×6cm×6cm,边界清晰,周围额叶、颞叶脑组织可见明显水肿。病灶以长T1、略长T2信号为主,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其后部可见一直径约2.0cm的等T1、短T2信号结节,边界清晰。左侧额叶、颞叶脑组织及左侧侧脑室可见明显受压,中线结构明显向右移位(图1,图2)。MRI诊断:左侧外侧裂区占位病变,性质多考虑为脑膜瘤,合并囊变。
1.3 手术记录 全麻下左颞部入路行肿瘤切除术。“U”形切开硬脑膜,电凝切开软脑膜及左侧颞叶脑组织,发现肿瘤呈鱼肉样,质地中等,包膜较完整,血供丰富。自包膜外分离切除肿瘤,见肿瘤大小约8cm×8cm×6cm。分离过程中包膜破裂,分块完整切除。肿瘤底部可见囊腔,囊液呈淡黄色。肿瘤后部可见一质硬结节,呈珍珠样,直径约2cm。
1.4 病理检查 大体为灰褐色破碎组织数块,约6cm×4cm×2cm,切面灰白色,质软,另见一质硬结节状组织一枚,直径约2cm,切面实性,质韧,有光泽。镜见:肿瘤细胞弥漫呈片状排列,局部微囊、假乳头形成,肿瘤细胞胞浆淡染,部分区域胞浆透亮。细胞膜界限不清。核圆形或不规则,中度异型性,可见少量核分裂像(&<1/10HPF)。部分区域及送检之球形结节为分化较成熟的软骨组织。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MA(+),GRAP(),Syn(),PR(-),软骨分化区域S100(+)。病例诊断:(左侧外侧裂区)不典型脑膜瘤,局部软骨化生,WHOⅡ级。
2 讨论
脑膜瘤是由脑脊膜和脑脊膜间隙的细胞成分发生的肿瘤,主要源于蛛网膜的帽细胞。绝大多数脑膜瘤附着于硬脑膜[1]。脑膜瘤的病理类型繁多,根据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分为Ⅰ、Ⅱ、Ⅲ级。Ⅰ级属于良性,包括脑膜上皮型、纤维型、移形型、微囊型、透明细胞型和化生型等11种亚型;非典型脑膜瘤为Ⅱ级,低度恶性;Ⅲ级为恶性,包括乳头型、横纹肌样型和间变型等。不典型脑膜瘤形态学表现为:瘤细胞数量丰富,漩涡状或分叶状结构消失,核呈多形性,核仁突出,和分裂指数增高等特性。
虽然病理学可将非典型和恶性脑膜瘤区分开,但影像学常常不能区分,在出现恶性征象时,可能为非典型型或恶性脑膜瘤。部分恶性和非典型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别示CT表现,与良性脑膜瘤一样。部分恶性和非典型性脑膜瘤与良性者有不同之处。如出现肿瘤脑浸润、肿瘤浸及邻近颅骨并向颅外蔓延、颅外远处转移、肿瘤坏死或囊变、肿轮廓瘤呈结节状或形态不规则、蘑菇征等征象中的一项或多项时,提示可能为恶性或非典型性脑膜瘤[2]。
脑膜上皮型、纤维型、移形型脑膜瘤等可发生骨瘤性或软骨瘤性或脂肪化生,即化生性脑膜瘤,本例肿瘤中出现了软骨化生,其MRI信号特征与软骨的MRI信号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吴克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见武忠弼,杨光华主编.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16~2024.
[2] 陈星荣.脑膜肿瘤,见沈天真,陈星荣主编.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3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