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是在医院内所有医疗锐器致皮肤破裂出血的意外损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可导致二十多种血源性疾病,最严重的是感染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护生由于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临床经验缺乏,发生针刺伤的几率更大。针对此问题,对我院在校2001~2005级75名护生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情况、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自我防护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以探索今后对护生加强职业防护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1~2005级护生共75名,中专53名、大专22名,年龄18~22岁均为女生。
1.2 调查内容 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情况,针刺伤后的处理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及自我防护等情况。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专人讲解问卷目的和填写要求,以无计名方式现场做答。发出问卷75份,收回问卷75份,收回率100%。
2 结果
2.1 针刺伤发生情况
2.1.1 针刺伤发生的操作情况及发生率 抽吸药液时被刺伤15次占刺伤护生的13.4%,拔针时被刺伤19次占刺伤护生的16.9%,针头回套针帽时被刺伤16次占刺伤护生的14.3%,取下针头时被刺伤13次占刺伤护生的11.6%,清洗器械时被刺伤11次占刺伤护生的9.8%,分离毁形时被刺伤19次占刺伤护生的16.9%,肌肉注射时被刺伤6次占刺伤护生的5.4%,抽血时插气套胶塞被刺伤5次占刺伤护生的4.5%,抽血注入试管时被刺伤3次占刺伤护生的2.7%,其他被刺伤5次占刺伤护生的4.5%。被调查的75名护生中共发生针刺伤62名,刺伤率82.7%,受伤两次以上的41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66.1%,75名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共发生针刺伤112次。
2.1.2 针刺伤发生环节 经临床追踪观察,针刺伤发生环节主要为:(1)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操作时;(2)分离注射器和输液器针头时;(3)浸泡和收废弃针头时;(4)针头回套针帽时。
2.2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及报告情况 发生针刺伤后挤出血,用水冲洗并消毒3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4.8%,挤出血并消毒的21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33.9%,只消毒31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50%,未作任何处理的7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11.3%。发生针刺伤后及时报告14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22.6%,未及时报告22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35.5%,未报告26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41.9%。
2.3 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 对针刺伤最大危害的认知情况,认为针刺会感染HIV的6人占被调查者的8%,认为会感染HBV、HCV的18人占被调查者的24%,座谈会感染HIV、HBV、HCV的5人占被调查者的6.7%,认为会伤口感染的19人占被调查者的25.3%,认为会感染其他疾病的27人占被调查者的36%。不知道防护知识者32人占被调查者的42.7%,不知道43人占被调查者的57.3%。防护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的47人,占被调查者的62.7%。
2.4 自我防护情况
2.4.1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戴手套情况 接触时即戴22人占被调查者的29.3%,有时戴19人占被调查者的25.3%,不戴34人占被调查者的45.4%。
2.4.2 不戴手套情况 认为没必要戴2人占不戴手套者的5.9%,认为不方便戴25人占不戴手套者的73.5%,认为未要求戴的4人占不戴手套者的11.8%,医院未提供手套3人占不戴手套者的8.8%。
2.4.3 接种乙肝疫苗情况 实习前就已接种31人占被调查者的41.3%,实习中期接种4人占被调查者的5.3%,实习结束时接种2人占被调查者的2.7%,未接种38人占被调查者的50.7%。
3 防范对策
护生的毕业实习是学习的实践阶段,在实习期间护生有较多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患者的机会。工作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十分频繁,在使用医疗锐器时,如果不注意自我防护,就有可能感染血源性疾病,应对护生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及防护技能的培训,以减少针刺伤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防护观念 从护生对针刺伤认知情况可以看出,61.3%的护生认为针刺伤的最大危害是伤口感染和感染其他疾病,仅有6.7%的护生认为可感染HIV、HBV、HCV。应对护生进行职业安全意识的培训,改变过去护理教育中为患者服务不怕脏的观念,应树立“关爱你的病人,关爱你自己”的观念,告知护生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体液经伤口感染操作者,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教育护生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感染针头来对待,增强防护意识;视所有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都具有传染性,应有保护措施,从根本上预防或减少护生针刺伤的发生以及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3.2 增强职业防护课程,提高防护技能 被调查者中发生针刺伤62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82.7%;两次以上伤的41人,占发生针刺伤人数的66.1%。62.7%的护生针刺伤防护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可见护生在校期间护理教师对护生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重要。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使护生集中授受全面、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可在全校开展专题讲座,内容可包括常见经血液传播疾病流行特点和措施,针刺伤的危害与控制,普通性预防的概念和措施等。
从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情况可以看出发生针刺伤后正确处理者仅为4.8%,应教会学生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即: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自来水和消毒肥皂液清洗。再用碘酊、乙醇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如果在发生针刺伤后立即用一些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会降低感染率。
从发生针刺伤后报告情况可以看出,针刺伤后未报告或未及时报告者占77.4%,应告知护生意外损伤后应立即报告带教老师,再由带教老师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意外损伤报告,根据医院规章和程序,确定感染源患者,其是否感染HIV、HBV、HCV等,并记录在案,同时进行可靠的HIV、HBV、HCV的化验检查,并在24h及一个月内各肌肉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跟踪观察[2],并定期检测HBV抗体。
从自我防护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出,只有29.3%的护生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73.5%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应让护生认识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视为HIV、HBV、HC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染源,戴手套既能防污,又能减少针刺伤后病原菌感染的机会。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进入体内的血量会比未戴手套者减少50%以上[3]。有伤口者戴双层手套,指导护生在进行注射、输液、输血、血标本采集等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3.3 提高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率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4]。本次调查表明50.7%的护生未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早在1991年美国职业健康和安全部门实施了预防血液传播的标准,卫生保健人员必须注射乙肝疫苗,这项措施使美国医护人员乙肝感染和死亡数由每年的几千例下降到20例。所以,护生应在临床实习前完成全套的乙肝疫苗接种。学生进入学校后体检时进行HBV的基础检测并存档,了解学生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情况,对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阴性的所有护生应告知并要求接种乙肝疫苗,接种6个月后检测是否产生抗体,抗体阴性者予以加强免疫,以增强护生的抵抗力。
3.4 实习前进行上岗培训 护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应进行集中强化培训。首先,必须掌握如何防止锐器伤害知识即:(1)禁止将针帽套回针头,美国CDC早在1987年的全国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回套针帽子,因为针头套入时,持针帽的手有被刺伤的危险,一定要套回时,请运用单手套法。(2)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后立即丢入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不要用手将其折断毁坏,据报道有1/3的针刺伤发生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的过程中。(3)收集要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生物危险品警告标志,有报道使用锐器收集箱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4)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5)操作后立即处理残局,如各种手术包的处理,锐器和针头与普通垃圾严禁混放。另外,应知道进行何种护理操作时要戴手套,锐器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安瓿的正确切割方法、正确拔针与插针的职业防护措施,以增强其防护意识,降低锐器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获得性职业感染。同时,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促使护生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对实习护生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确保其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3(20):216.
[2] 陈文毅,伍瑞芬,侯绣花.供应室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3,1(4):49~51.
[3]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4.
[4]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