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松,王丽娟,张艳秋,潘昉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益气养阴祛瘀中药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唾液腺和泪腺的症状为主,可伴有内脏受累。目前对该病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以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008年1月-2009年9月,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益气养阴祛瘀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36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68例为本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分类)标准[1]:①眼部症状至少具备下列1项或以上,即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感到反复的砂子进眼或砂磨感、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②口腔症状至少具备下列1项或以上,即每日感到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成人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帮助;③眼Schirmer试验(+),≤5 mm/5 min;④唾液流率(+),≤1.5 mL/15 min,或腮腺造影(+);⑤唇腺活检:小唇腺淋巴细胞灶≥1;⑥自身抗体:抗SS-A或抗SS-B抗体(+)。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者:①年龄为30~65岁;②无系统受累,如肺间质病变、心包积液、自身免疫性肝病、肾小管酸中毒等;③入组前1个月内未应用糖皮质激素、硫酸羟氯喹等药物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①有服用抗乙酰胆碱类药物史(如阿托品、莨菪碱、颠茄等);②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者;③合并艾滋病、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GVHD)病、糖尿病等疾病者;④过敏性体质;⑤眼底检查有视野缺失及黄斑变性;⑥颈头面部放疗史。
1.4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35~59岁,平均(46.8±10.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35±6.20)月。对照组32例,男3例,女29例;年龄37~61岁,平均(48.2±11.6)岁;病程2~16个月,平均(8.43±6.37)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另选20名本院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组,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平均(45.4±12.1)岁。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治疗开始时若白细胞&<4.0×109/L,血小板&<100×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均口服醋酸泼尼松,至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逐渐减量停用。
对照组: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养阴祛瘀中药。处方:麦冬30 g,枸杞子30 g,生地黄15 g,太子参30 g,丹参10 g,苏木10 g,沙参15 g,甘草10 g,淡竹叶15 g,山药30 g,菊花10 g,知母15 g,玄参30 g,白芍15 g,鬼箭羽10 g。若有关节疼痛加独活15 g、乌梢蛇15 g、桑枝15 g;胃脘不适加茯苓15 g、陈皮15 g、厚朴15 g;干咳加川贝母7.5 g、桔梗10 g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组均于服药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服药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M、IgA)、ESR以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症状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①两目干涩量化标准:无症状,计0分;眼干灼热而痒,但程度较轻,泪少,偶有瞬目,计1分;眼干涩不适,灼热而痒但程度较重,有痛感但可忍受,少泪,频繁瞬目,计2分;眼内异物不适感,干涩灼热痒痛难忍,无泪,频繁瞬目,计3分。②口燥咽干量化标准:无症状,计0分;津少咽干,有时口角溃疡,唇红而干,计1分;津少咽干,常有口角轻微溃疡,起皱皮如揭,唇赤而干,计2分;咽干津燥,反复口角溃疡,起皱如皲裂,唇黯红干裂,计3分。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干燥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缓解: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主要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主要指标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主要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36例中临床缓解5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32例中临床缓解3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3.2 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变化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前IgG、IgM、IgA、ESR均高于正常组,治疗1个疗程后2组IgG、IgM、IgA、ES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ESR变化及与正常组比较
3.3 2组口干、眼干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2组口干、眼干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2组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口干、眼干症状评分比较
3.4 不良反应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安全性指标检测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安全性指标检测亦在正常范围,眼底检查未见有视野缺失及黄斑变性者。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以控制病情、对症为主,如患者合并脏器损害,临床上则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对于未合并脏器损害,单纯具有口干、眼干症状的患者,西药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多表现为口干、眼干涩不适、乏力、关节痛、舌质红、少苔、脉细等症状,辨证以气阴两虚兼有瘀血为多见。我们认为,患者多禀赋不足,素体五脏羸弱,气血虚少,气虚不能化生津液,津液乏源,燥热内生,阴津亏虚而发病;阴虚燥热日久,病久入络,故瘀血内生。《医学入门》有云:“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同时,若瘀血内阻,脉络阻遏,则津液不能上承濡润,可进一步加重干燥症状;“瘀”与“燥”二者互为因果,导致干燥综合征症状错综复杂,缠绵难愈。在本研究中,我们运用益气、养阴、祛瘀润燥的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口干、眼干症状。益气养阴祛瘀中药方中重用太子参、山药以补肺脾之气;枸杞子、白芍养阴生津;生地黄、知母甘苦、性寒,清热生津而除烦渴;菊花清肝火、明目;沙参、麦冬、玄参清热生津益胃;淡竹叶甘淡渗湿,引热同归小便中;丹参、苏木、鬼箭羽活血化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气行血畅,瘀去而口不渴,共达益气养阴祛瘀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生津中药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的摄取和分泌功能都有显著改善,它主要通过减轻腺体炎症细胞的浸润,恢复腺泡和导管的摄取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控制病情、改善口干症状的目的[3]。上述组方紧扣病机,体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思想。
参考文献
[1] 蒋明,David 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41-8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 1995:188.
[3] 沈丕安.现代中医免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