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加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32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572 日期:2025-08-28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带状疱疹;电针;围刺;刺络拔罐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蜘蛛疮”、“缠腰火丹”,认为多由于肝经郁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湿毒之时邪,以至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气血凝滞而发为疱疹。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明显,尤其是综合治疗效果更为突出[1]。2008年3月-2009年10月,笔者采用电针灸加刺络拔罐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患者来自本院门诊,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诊断。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8~79岁,平均47岁;病程2~12 d,平均7.5 d。病灶在头面部者3例,在颈、胸、背、上肢者13例,腰、腹部者11例,臀、腿部者5例。其中经西药、中药等治疗后皮损未结痂、疼痛仍剧者5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以局部围刺为主,循经取穴和背俞穴透夹脊穴为辅。肝经郁火加阳陵泉、太冲、行间、侠溪;脾经湿热加阴陵泉、内庭;疱疹在腰以上者配上肢穴位(曲池、内关、合谷等);腰以下者配下肢穴位(血海、足三里、丰隆、太冲等);疱疹偏于一侧者取患侧穴位;按胸腹部疱疹的部位,取背部同一水平的背俞穴透夹脊穴。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疱疹及周围局部皮肤,皮损局部的围刺可先在皮损之头、尾各刺1针,两旁则根据病变范围大小,每隔2 cm刺1针,用1~1.5寸毫针,从皮损边缘向皮损中央沿皮刺入0.5~1寸。四肢穴位直刺;胸部穴位斜刺、浅刺,避免伤及内脏;背俞穴透夹脊穴,由背俞穴斜刺透向夹脊穴。得气后接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型号:KWD-808-Ⅱ),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1个疗程)。

  2.2 刺络拔罐

  电针治疗结束起针后,用采血针点刺疱疹分布区,视疱疹面积的大小决定点刺数量,将其刺破后,随即在点刺处用闪火法拔火罐,以拔罐后皮肤表面呈黯紫红色并伴有少量出血为宜,留罐10 min。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皮损部吸出的疱液及血液即可,不用外敷药物,尽量暴露皮损部位。每日1次,共治疗10次(1个疗程)。

  3 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依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疗效标准。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愈22例,占68.75%;好转8例,占25%;未愈2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由呼吸道进入人体,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多数人被感染后并不发病,当某些传染病如感冒,或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创伤、放射治疗及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可引起有关神经区的带状疱疹[3]。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肝经郁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湿毒之时邪,以至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湿热毒邪阻遏经络,不通则痛,遂发为剧烈疼痛。在疾病之初及时采用局部围针,可迅速阻断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阻止邪气的扩散,疏导局部经脉,使营卫通畅,通则不痛。另取与病变部位相应的远道经穴与背俞穴透夹脊穴,以配合局部围针,发挥整体的协同作用。背俞的经气自背部输出,募集于胸腹部,故胸腹腰背部的带状疱疹,取背俞穴更能收到消炎、活血、止痛之效。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4]。刺络拔罐和电针的综合运用相得益彰,刺络施于病灶局部,使郁热邪毒随血而去,阻止了病情蔓延和发展。拔罐疗法具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调和脏腑等作用。二者共同达到消肿化瘀、祛腐生肌、拔毒止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 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35-3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98.

  [4] 张 吉,陈子富,李学武,等.针灸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07-51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