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时相调法针刺治疗失眠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559 日期:2025-08-28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李振,宁飞,李倩,尚智

【关键词】 失眠;脏时相调;子午流注纳支法;针灸疗法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浅多梦,白天疲乏,头胀,头昏,可导致原有病情加重。西药治疗短期有效,长久会带来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近年来,笔者以脏腑阴阳调治与时间疗法相结合治疗失眠症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6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失眠门诊患者84例,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32~67岁,平均(53.86±10.54)岁,&>60岁者18例;病程1.5~13个月,平均(5.43±2.61)月。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5~65岁,平均(53.98±8.35)岁,&>60岁者15例;病程1~12个月,平均(6.11±2.42)月。2组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1]:①患者主诉失眠,如难以入睡、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或醒后不适等;②社会功能受损及引起苦恼,包括早上或整个白天不够清醒或不能恢复精力充沛、白天感到疲劳或想睡、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工作或学习能力、关注失眠及担心失眠的后果并由此产生苦恼;③失眠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④不是由各种精神、神经和躯体等障碍所致。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①心脾亏虚型: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②心肾不交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③心胆气虚型: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细弦。④肝阳上扰型: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⑤脾胃不和型:胸闷嗳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1周内未服用任何治疗失眠症的药物,且本次发病后至就诊前未经任何治疗者;③年龄在30~75岁之间;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

  1.5 排除标准

  ①由全身性疾病如疼痛、发热、咳嗽、手术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者;②已产生对安定类药物依赖者(偶尔服用安定者则需停药7 d以上);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④肿瘤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者。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因各种原因未能按规定时间及方法完成治疗,或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主穴:百会、内关、公孙、太阳、照海、安眠。配穴:心脾亏虚型取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心肾不交型取心俞、肾俞、内关、太溪、郄门、大陵;心胆气虚型取心俞、胆俞、大陵、丘墟;肝阳上扰型取太冲、侠溪、足窍阴、风池;脾胃不合型取脾俞、胃俞、血海、肝俞。

  2.1.2 治疗组 选穴同对照组,同时根据子午流注纳支法[3],依据患者本身睡眠时间障碍的不同,开取其所生经的腧穴,如子时入睡困难可开胆经的荥穴侠溪。

  2.1.3 针具 所选针具均为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0.32 mm×(25~50)mm弹性良好的不锈钢毫针。

  2.1.4 针刺方法 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常规刺入所选穴位。头部腧穴采取快速提插捻转法,200转/min行针2 min;其他穴位采取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以上各穴均留针30 min。10 d为1个疗程。

  2.2 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国际公认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对失眠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由医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

  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为临床痊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为显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为有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者为无效。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资)±s表示,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2组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2组失眠患者治疗前后AIS量表评分比较(—(—评)±s,分)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灵枢·大惑论》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盛,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灵枢·营卫生会》指出:“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瞑”、“壮者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睡眠和觉醒是阴阳转化的结果,即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机体只要能维持这种正常的转化功能,就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如果阴气和阳气转化的规则遭到破坏,便可导致不寐。

  在治疗失眠证时需抓住脏腑病变的特点。五脏分属五行,生理状态下,脏腑各司其职,相互生克制化,使阴阳平衡、气血充沛,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脏腑的盛衰可影响整体的平衡,出现不同的证候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失眠虽病因病机复杂,但由于卫气日行于阳经,夜行于阴经,而无论任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可影响卫气的循行,睡眠觉醒生理节律的根本机制在于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气血脏腑功能失调,阴亏于内,阳浮于外,阴阳失交,使阳不入阴,营卫不和,气机失调,心神不安而导致睡眠障碍。所以,阴阳失调,气机不利,脏腑营卫失和是其基本病机。

  同时,五脏气血阴阳的变化也与四季、月、日时的变化密切相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具体指出了人体经脉的气血运行流注,在一日12时辰中,各有盛衰的时间。子时气血流注于足少阳胆经,胆腑司令;丑时气血流注于足厥阴肝经,肝脏司令;寅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肺脏司令;卯时气血流注手阳明大肠经,大肠司令;辰时气血流注足阳明胃经,胃腑司令;巳时气血流注足太阴脾经,脾脏司令;午时气血流注手少阴心经,心脏司令;未时气血流注手太阳小肠经,小肠司令;申时气血流注足太阳膀胱经,膀胱司令;酉时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肾脏司令;戍时气血流注手厥阴心胞经,心胞司令;亥时气血流注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司令。子时复入胆经,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总之,治疗失眠时,在辨证施治的同时,结合日时规律的影响,可收到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86,20-23.

  [3]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72-37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