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痛风;早期肾损害;肾有效血浆流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特别是南方沿海一带,地处湿热,喜食海鲜等高嘌呤饮食,痛风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文献报道,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肾损害者占41%[1];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6%~1.0%[2]。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多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肾脏损害的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一旦发展为尿毒症,则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因此,如何防治痛风早期肾损害、延缓其病情进展、降低痛风导致的肾病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自2007年开始,笔者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痛风早期肾损害患者30例,观察其对肾有效血浆流量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与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采用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应用于临床的原发性痛风分类标准[3],并结合奚氏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新分型分期法[4]。符合以下条件:①常规尿检正常;②早期肾损害: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β2-MG、尿白蛋白(Alb)4项中有1项以上升高;③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 mL/min。
1.2 排除与剔除标准
排除继发性痛风患者;合并心、肝、肾、脑功能衰竭及糖尿病者;伴发精神病者;嗜烟酒者。对依从性差,病例资料不全者予以剔除。
1.3 一般资料
60例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肾内科及风湿免疫科,其中门诊32例,住院28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和别嘌醇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2.00±10.27)岁,平均病程(7.69±3.53)年;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1.00±12.09)岁,平均病程(8.19±3.68)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①低嘌呤饮食,多饮水,每日在2 000 mL以上,并注意控制体重,调畅情志;②控制感染,必要给予降压、降脂等治疗;③戒酒,适当运动;④服用碳酸氢纳片,2~6 g/d,每周复查尿常规1次,调整碳酸氢钠用量,使尿液pH值为6.5~6.8。
治疗组: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33020177)2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对照组:口服别嘌醇(重庆科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H50020455),0.1 g/次,每日3次。
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药物。
2.2 观察指标
①实验室指标:尿10项分析+尿沉渣分析、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尿β2-MG、尿α1-MG、尿素氮(BUN)、肌酐(Cr)、血尿酸、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等。②临床疗效。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有关内容制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酸及升高的mAlb、血/尿β2-MG、尿α1-MG等均较前下降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较前好转,血尿及升高的mAlb、血/尿β2-MG、尿α1-MG检测均较前下降,但不足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尿酸及升高的mAlb、血/尿β2-MG、尿α1-MG检测无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采用SSP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见表1)
3.2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见表2~表5)
3.3 安全性观察
观察期间,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表1 2组痛风早期肾损害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5 表2 2组痛风早期肾损害患者治疗前后Cr、BUN变化比较(—(—比)±s)注:2组Cr、BUN治疗前后比较,P&>0.05表3 2组痛风早期肾损害患者治疗前后血、尿β2-MG变化比较(—(—比)±s)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4 2组痛风早期肾损害患者治疗前后尿mAlb、α1-MG变化比较(—(—比)±s)表5 2组痛风早期肾损害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ERPF变化比较(—(—比)±s)
4 讨论
痛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厉节病”等范畴。早在《内经》、《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痹”、“历节”的记载;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设痛风专论,明确指出了其病因是“瘀浊凝滞证”,其症状特点是“夜则痛甚”。近代名医顾伯华指出,痛风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间或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畅而成,反复发作遂成瘀血凝滞、经络阻塞、关节畸形,若深入肾府,则见肾损。可见,瘀血阻滞是痛风早期肾损害非常重要的病理基础。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本病,并与别嘌醇做对比。结果显示,2组在降低尿β2-MG、α1-MG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提高ERPF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丹参味苦,微寒,有祛瘀通络之功。《本草汇言》谓其善治血分,祛滞生新,调经顺脉。有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有降血脂、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能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从而改善肾脏的血供,保护和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6];动物实验亦表明,丹参可抑制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
Ⅱ及内皮素含量,减轻肾脏损伤[7]。本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不仅能提高ERPF,而且能显著改善肾脏对尿β2-MG、α1-MG排泄作用,从而延缓肾损害的进展,达到病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季杰.尿酸肾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9,16(1):24.
[2] 陈 楠.肾小管间质疾病诊疗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199-209.
[3] Wallace SL, Robinson H, Massi AT, et al. 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te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t[J]. Arthritis Rheum,1977,20(5):895.
[4] 赵兆琳.痛风灵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奚九一“内湿致痹”的临床分型与祛湿法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30(1):6-9.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
[6] 杨 助,赵朝伟.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药业,2003,12(10):78-79.
[7] 许庆友,赵玉庸,徐华洲,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内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J].中成药,2001,23(6):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