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疗法;中药外敷;推拿
2006年2月-2008年2月,笔者对56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0~77岁;病程最短3 d,最长5年;单侧发病44例,双侧发病12例。全部病例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病史;均有腰部或腰臀部弥漫性疼痛,疼痛可牵掣患侧下肢,但不超过膝关节;在第3腰椎横突尖端处压痛,有时可触及肌痉挛结节及压痛;X线检查示第3腰椎横突过长、肥大或左右不对称。全部病例均无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脊柱结核等,均自愿接受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①内服方药:桑寄生15~20 g,牛膝10~20 g,续断10~20 g,骨碎补10~20 g,枸杞子10~20 g,菟丝子10~20 g,山药15~20 g,当归10~15 g,川芎10~20 g,全蝎6~10 g,甘草3~6 g。随证加减:挟瘀者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酌加土鳖虫、红花、泽兰、没药;兼风寒者腰痛而沉,牵引颈背,苔薄白,脉紧,酌加羌活、独活、细辛、桂枝;湿盛者腰臀酸重,苔腻,去当归,加苍术、薏苡仁;若腰臀冷痛重着,遇寒加重,苔白腻,脉沉细或沉缓,为寒湿之征,酌加干姜、茯苓、细辛、附片;若腰臀重滞而热,口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征象,可加黄柏、土茯苓、萆薢;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腹拘痛,舌淡,脉沉,加肉桂、附片;阴虚有热者心烦失眠,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加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②外治方:威灵仙、细辛、桂枝、当归、川芎各等量混合,散放于布袋内,加适量酒、水湿透,蒸热,热敷腰部或痛处20 min,每日2次,每2日更换药物。③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先在患侧软组织的远端用法或掌根按揉法直至下腰部5~8 min;阿是穴施指揉法1~2 min,以阿是穴为中心向周围做分推理筋手法3~5 min;用法或掌根按揉法自腰部沿膀胱经而下,经臀至股后上下往返3~5次,按压肾俞、居髎、环跳、委中等穴5~10次;医生双手重叠,于第3腰椎横突顶端向内下方向按压推动5~10次,辅以指揉法1~2 min,施擦法至透热。每日1次,时间20 min。上述治疗15 d后统计疗效。
3 临床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范围改善,偶有腰部不适为有效;症状、体征、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结果治愈42例(75.0%),有效12例(21.4%),无效2例(3.6%),总有效率为96.4%。
4 讨论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好发于体力劳动者,多因急性腰肌损伤未能及时治疗或诊治不当留有后遗症状,或长期不良姿势,或腰肌长时期超载负荷致腰肌疲劳,或风、寒、湿邪侵袭腰部而形成,腰部的急慢性损伤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第3腰椎位于腰部中段,又是腰椎生理前凸最突出的地方,是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活动的枢纽;其两侧的横突最长,所承受的杠杆力也最大,在顶端附着有腰肌、韧带等组织,腰部任何方向的运动,均使第3腰椎横突顶端承受反复的牵拉和磨动,故致伤的机会较多。
本病属中医“腰痛”、“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腑,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年高脏腑功能衰退,均可致肾虚,使筋骨、腰脊失于强健,易受外伤、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或病后正虚邪恋,瘀血阻滞,使病情迁延反复。故笔者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瘀为标,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内服方以治本为主,视其兼挟之邪加减以治标。方中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主治腰膝酸痛;续断、骨碎补、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兼活血行瘀;枸杞子、菟丝子滋肾补肝、益精养阴;山药、甘草补中养脾;当归、川芎活血行气;全蝎搜风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滋肾益精、强壮筋骨、活血通络之功。药物热敷、手法治疗可温经散寒、祛湿活血、通络止痛,以祛邪治标为主。药理研究表明,所选外治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解痉作用,而且威灵仙酒制镇痛作用强而持久,细辛具有局麻作用,桂枝能抗过敏,当归抗损伤,川芎可促进软骨细胞分泌代谢因子[1]。温热作用不仅可降低肌张力、缓解疼痛与痉挛,通过药物热敷,还使药液随蒸气透过皮肤直达病所。推拿按摩手法可以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痉挛,对分解粘连亦有一定的作用。药物热敷、手法治疗均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液循环加快,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改善微环境和微循环,从而促进炎症递质的分解、稀释,使局部损伤性炎症消退,消除疼痛源;通过改善微环境和微循环,使神经根及其神经纤维营养代谢得以改善,促进损伤修复。内服外治,各取所长,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故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效果良好。此外,指导患者纠正不良姿势、避免过久保持限制性体位、循序渐进加强腰背功能锻炼、适当束腰、避免疲劳等均有利于治疗。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90,1207,2086,2275,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