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乳痈;煎剂;中药外敷;Ⅰ号消痈汤;Ⅱ号消痈汤
乳痈即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妇女,以产妇多见。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先为乳管阻塞,乳汁郁积,继而合并细菌感染,且该病菌多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抗菌药物的运用或不合理选择常对该病难以奏效,尤其早期应用不但肿块不消,反而延误病情,导致脓肿形成或僵块不去。中医中药具有治病求本的特点,治疗早期乳痈具有一定优势。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自拟Ⅰ号消痈汤和Ⅱ号消痈汤治疗早期乳痈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一科门诊女性哺乳期患者,其中初产妇98例,经产妇22例;年龄20~30岁101例,>30~40岁19例;病期:产后1月内85例,1~3个月24例,4个月~1年10例,1年以上1例;病程:3 d内41例,3~7 d 64例,7 d以上15例,最短2 d,最长20 d;单侧发病91例,双侧发病29例。观察患者中102例曾用过抗生素治疗。
1.2 临床表现
早期乳房结块,疼痛拒按,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有1~2个乳管阻塞不通,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适,烦躁易怒,纳差,便秘或大便正常,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或数。
1.3 排除病例标准
①妊娠期或非哺乳期妇女;②早期治疗不当形成日久不消之僵块或乳汁潴留囊肿者;③脓已成熟者;④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⑤合并肝、肾等严重原发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Ⅰ号消痈汤内服法
方药组成:赤芍30 g,甘草10 g,蒲公英30 g,全瓜蒌15 g,金银花30 g,王不留行10 g,路路通10 g,漏芦6 g,青皮10 g,乳香3 g,没药3 g,陈皮10 g。加减变化:若恶寒发热重者加连翘12 g、牛蒡子10 g;便秘者用瓜蒌仁15 g。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液浓缩至300~400 mL,早晚分服。
2.2 Ⅱ号消痈汤外敷法
方药组成:刘寄奴30 g,红花10 g,赤芍30 g,甘草10 g,蒲公英30 g。加减变化:若肿块较大,疼痛明显者刘寄奴可增至60 g。煎敷法:每剂水煎2次,去渣,倒药汁于一起,外敷患处,皮色不红者热敷,皮色发红者温敷,每次30 min,每日2次,每剂药连用2 d。
2.3 疗程与注意事项
3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按时哺乳,尽可能排空患乳乳汁,保持乳头清洁,防止乳头损伤,勿强力挤压肿块,白天佩戴合适文胸,心情愉快,充足睡眠,忌生冷、油腻、甘甜及辛辣食物。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标准制定。痊愈:患者全身症状消失,肿块完全消散,乳汁排泄通畅;显效: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块明显变小;有效:乳房肿块缩小,全身症状减轻;无效:肿痛未减或进一步加重,全身症状未减轻。
3.2 结果
全部病例采用消痈汤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方法,均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经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11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97.50%,治愈率93.33%。治愈时间最短2 d,最长6 d。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气滞热壅是乳痈早期的发病病机,以肝郁为主,兼有胃热,治宜疏肝清热、通乳散结,方用瓜蒌牛蒡汤。但此方以疏为主,化瘀不足,临床运用效果欠佳。笔者认为,乳痈以乳汁瘀积、乳络阻塞为发病主因。乳头属肝,乳络所聚;乳房属胃,营津所养。乳房乃多气多血之府,乳汁为气血所化,乳积血瘀,瘀而化热,热瘀互结,故乳痈以“瘀”(乳汁瘀、气血瘀、肝瘀、痰瘀、热瘀)为其发病病机;早期瘀甚,兼热,治宜活血通乳、祛瘀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中重用赤芍、甘草,取其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为主药;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通乳散结,兼清热消痈;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兼通经下乳,为治乳痈之良药;瓜蒌散胸中结块尤宜,瓜蒌仁又可清热通便;青皮、陈皮解郁化滞消痈;乳香、没药尤擅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刘寄奴、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诸药合用既可活血祛瘀,又可清热消痈,既针对病因,又抓住病机,标本兼治,主次分明,使瘀乳得疏,瘀热化解,血脉通畅,痛止块散;内服的同时配合局部外敷,药力直达病所,则乳痈得以消除。本观察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