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药灌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是诱发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2004年5月-2008年5月,笔者应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防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肝性脑病3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者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中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和便血;肝性脑病符合《内科学》[2]的诊断标准。年龄29~68岁;病程1~13年。按发病时间先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男性21例,女性10例;肝功能按Child-pugh[2]分级分为:A级8例,B级19例,C级4例。对照组27例,男性20例,女性7例;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7例,B级17例,C级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扩容(包括输血)、止血、保肝、防止其他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药选生大黄30 g,枳实15 g,厚朴15 g,败酱草30 g,大腹皮30 g,水煎取汁200 mL,装入可调速的一次性导尿袋。灌肠时取左侧卧位,肛管插入深度20~25 cm,滴速80~100滴/min。灌肠结束后平卧,臀下垫10 cm高枕头,使药液易于保留,每日1次。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的变化及患者意识改变、病理体征的变化。
2.3 疗效标准
7 d内无肝性脑病发作者为有效;7 d内肝性脑病发作者为无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血氨治疗前后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总体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χ2=4.479)表2 2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转贴于4 讨论
肝性脑病是严重的肝功能失调或障碍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的综合征,是慢性肝病及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氨中毒学说是其公认的发病机制,上消化道出血是诱发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后肠道积血分解,肠内产氨增多;肝硬化时,对氨的解毒能力低下,且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血氨绕过肝脏代谢直接进人体循环而至脑部,从而打破了氨的正常动态平衡,产生肝性脑病。如何防止肝性脑病,是降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肝性脑病在中医学中属“昏迷”、“癫狂”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系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肝脏,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气血瘀滞,血溢脉外,下遗肠腑,肠道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浊邪上攻,神明被扰而致。因此,治疗应通腑排浊解毒。呕血、便血早期,需禁食水,故选取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通里攻下,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灌肠方以小承气汤荡涤肠腑积热;败酱草清热解毒,兼行胃肠积滞;大腹皮行气导滞。诸药合用,通腑泄浊,促使积血等有害物质从肠道排出,减少氨在肠道的生成和吸收,切断肠肝循环,阻断最大的产氨途径;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过度繁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促进肝功能恢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大黄不仅有导泻、解毒的作用,还有抗菌、利胆、保肝、清除内毒素、减轻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且致泻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小肠,不会增加胃蠕动和加重出血。
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氨水平,减少肝性脑病发生率。中药灌肠是防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J].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3-48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