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过程对中药复方汤剂临床效果影响的因素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473 日期:2025-08-1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汤剂;煎药法;量效关系;规范化

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药的煎煮,不仅是有效成分的溶出过程,而且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分进行化学反应,重新整合的过程[1]。笔者现针对煎煮过程中相关因素对中药复方汤剂临床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1 煎煮用具

  中药煎煮容器以耐火的砂锅、陶罐为好,亦可用搪瓷器皿或者铝制器皿、不锈钢器皿,因为这类器皿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散热慢的特点,不易使药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忌铁、铜、锡等金属类容器。实验表明,用铁锅煎五倍子、山楂、大黄等中药,将煎出液灰化后进行定量分析,药液外观呈深紫色或墨绿色,有铁锈味,变腥变色,药味苦涩。这是由于煎药过程中铁锅与药液中的鞣质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减少了药液中的鞣质。而用砂锅、搪瓷器皿等煎药,外观和气
味均无变化[2]。

  2 浸泡

  大多数中药饮片为植物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在煎煮前需放置容器内进行冷水浸泡,以使药物的表面湿润、变软、植物细胞膨胀,使药物有效成分部分溶出,在组织内产生渗透压而扩散到组织细胞外部水中,同时可避免在加热煎煮时药材组织内所含蛋白质固化、淀粉糊化而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从而对临床效果产生影响[2]。研究发现,茵陈蒿汤经用冷水浸泡后能煎出有效成分30.98%,未浸泡仅煎出有效成分23.74%。可见,中药煎煮前的浸泡对中药有效成分析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加水量

  中药复方汤剂煎煮时加水量的多少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氏[3]对大、中、小剂量泻心汤、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百合固金汤、苏子降气汤煎出液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中剂量方为标准饮片量方,低剂量方各饮片量为中剂量方的1/2,高剂量方各饮片量为中剂量方的2倍;每方5剂,每剂煎2次,每次取汁150 mL。将2煎300 mL滤液先用直火浓缩至一定体积,后置已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锅浓缩至干,计算煎出率。结果发现,低剂量方煎出率均显著高于中剂量方,极显著高于高剂量方;中剂量方煎出率亦显著高于高剂量方。表明煎取量一定的情况下,加水量的多少对煎出液的质量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4 煎煮火候

  中药煎煮一般采用传统的直火加热法,它的优点是煎煮火候容易控制,煎出量易掌握。中药煎煮时,一般先用武火即大火将药液快速煮沸,然后用文火即小火慢慢煎煮。中药煎煮过程的温度等因素对煎煮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麦芽消食的有效成分为淀粉酶,不耐高温,多作为丸散剂用;若作汤剂,经加热煎煮,酶的活性破坏,其消化淀粉的效力仅相当于散剂的1/3。甘遂逐水的有效成分为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水的树脂样物,一般只宜作丸散剂服用,有效成分能在胃肠中吸收,发挥其泻下逐水作用;若作汤剂,其有效成分不能溶出,服用后很难发挥泻下作用。雷丸的有效成分为一种蛋白酶(雷丸素),能分解虫体蛋白质,致使虫节破坏,从而起到杀虫作用。但蛋白酶不耐高温,只宜作丸散剂;若作汤剂,经加热至60 ℃左右有效成分即被破坏,疗效降低,甚至失效[4]。

  5 煎煮时间

  煎煮时间在中药复方汤剂煎煮过程中非常重要,适宜的煎煮时间对提高药物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煎煮时间太长,则药物的某些成分被破坏或散失;煎煮时间不足,则药物的某些成分不易溶出。如含骨胶质的动物甲骨类药物,因骨胶质在常温下不溶于水,则需要较长时间加热,使其水解成为溶于水的胶原碎片,才能溶解于药汁中。含芳香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物,煎煮时间则不宜过长,以避免芳香成分丧失,损失药性,降低药效。坚硬的根茎类及补益药宜久煎,以使有效成分溶出[4]。研究表明,党参在提高小鼠耐力实验中,煎煮时间不低于120 min方可使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溢出,达到最佳疗效[5]。对不同煎煮时间的当归样品中阿魏酸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煎煮3 h样品中阿魏酸提取量最高,4 h和5 h含量相近但有所下降,5 h以后煎煮时间对样品中阿魏酸破坏影响很大[6]。

  6 煎煮次数

  中药煎煮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继续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通常每剂药最好煎煮2~3次。常规方剂煎煮2次,滋补药可增加1次。头煎煎出率大约为30%,二煎为40%~50%,2次合并可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20%[7]。

  一般认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更好发挥药效,煎煮次数越多越能使药物有效成分析出完全,但对于某些药材,多次煎煮却破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影响了临床效果。如大黄不同煎液对离体兔肠蠕动影响实验显示,头煎液保持了一定的药效,而二煎液不但没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而且还趋于抑制肠蠕动[5]。故而煎煮次数应根据临床需要而定,不应机械限定。

  7 煎出量

  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多为将头煎与二煎药液合并混匀,分早晚2次服。患者每次服用量约150~200 mL,这就决定了中药最后的煎取量约400 mL,加水量增加,煎出药液量随之增加,如果患者难以完全服下会造成浪费,使疗效难以相应提高。探寻一种加水量与煎取量之间的有效平衡,是解决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与患者服用这对矛盾的必然途径。煎出液的浓缩是提取中药煎出液中的多余水份的重要途径,浓缩程度的不同对煎出液与浓缩后产物的同一性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笔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扫描色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浓缩程度下黄连解毒汤中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的特征色谱图。结果发现,随着浓缩程度的增高,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各组分色谱图曲线下面积呈单调递减趋势。当浓缩程度低于70%时,黄连解毒汤煎出液与浓缩后产物在组分上具有高度同一性。

  8 其他因素

  此外,煎煮中还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特殊的煎煮要求,亦会对临床效果产生影响。如乌头、附子等毒性较强的药物,先煎后其毒性会显著降低;而青黛等煎煮后容易悬浮于液面,不易服用,则需要包煎;羚羊角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防止同煎时被其他中药吸附,宜单独煎妥后将药液与其他煎好的汤药混匀服用。另外,有的中药入汤后容易产生大量沉淀,有的中药粘性很强而极易粘锅焦化等,在煎煮过程中,均应根据特殊要求进行相应处理,才能物尽其用,收到最佳临床效果。

  9 结语

  中药复方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最主要的形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随证加减调整处方,具有很好的灵活性,适用范围广泛;同时,汤剂也具有易吸收、起效快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复方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力军。但煎煮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了复方汤剂有效成分的析出,从而造成了临床疗效的巨大差异。规范的中药煎煮是量效关系相关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是实现相关研究可重复性的前提。探寻一条合理规范的中药煎煮方法,不仅对节约原料、提高临床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医现代化、标准化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亚红,张瑞芳,王稚哲.影响中药复方汤剂药效的因素及中药复方汤剂发展前景[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1):77-79.

  [2] 贺广华.中药的剂量与煎煮[J].职业与健康,1997,13(2):57-58.

  [3] 张晓平.大剂量与中、低剂量中药复方汤剂煎出率比较[J].传统医药, 2007,16(12):54-55.

  [4] 文昌凡,何忠莲.中药用法与功效的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21(4):7-10.

  [5] 冯惠应.中药煎煮时间、次数与药效关系的研究[J].药品评价,2004, 1(5):394-395.

  [6] 阎雪梅.煎煮时间对当归中阿魏酸稳定性的影响[J].天津药学,2005, 17(3):21-22.

  [7] 李学林,孟 菲.浅析影响汤剂煎煮质量的因素[J].中医杂志,2006, 47(6):421.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