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宏勇,冀彦丽,王淑芳,吴武萍
【关键词】 重型脑梗死;中风Ⅰ号方;中脏腑;阳闭证
临床观察发现,重型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风、火热、痰、瘀、毒诸证,多属中风中脏腑阳闭证,与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类似,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中风Ⅰ号方具有解毒开窍、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1]。为了探讨其对重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笔者对60例重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为2004年8月-2007年8月入住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中风科的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后72 h内入院,且伴有意识障碍,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大于30分。小脑和脑干梗死,中、深度昏迷,48 h内病情急剧加重并发脑疝,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严重糖尿病患者均未纳入本研究。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订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4],所有病例均符合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辨证标准。1.2 一般资料 共计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8~70岁,平均52.3岁,意识呈嗜睡或昏睡12例,浅昏迷18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5~72岁,平均53.6岁,意识呈嗜睡或昏睡13例,浅昏迷17例。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按常规方法给予静点胞二磷胆碱、灯盏花素注射剂、奥美拉唑,同时给予20%甘露醇、10%甘油或速尿等抗脑水肿,并分别根据不同情况予扩容、调整血压、降糖、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肠道营养等。治疗组加用中风Ⅰ号方,药用大黄(后下)6~15 g,黄连9~15 g,黄芩15~20 g,栀子12~18 g,生地黄18~30 g,赤芍15 g,天麻10 g,钩藤(后下)15 g,珍珠母(先煎)30 g,石决明(先煎)30 g,胆南星9 g,全瓜蒌30~60 g,丹参30 g,水蛭9 g,三七粉(冲服)3 g。每日1剂,水煎500 mL,分8、15、22点3次口服或鼻饲,连续服用3周。
1.4 疗效标准
体征评分和疗效评定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评定。体征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各评定1次。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转贴于2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重型大面积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其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机多从阳化,属中脏腑阳闭证。虽属本虚标实之证,但急性期以标实证为急,多以风、火、痰、瘀、热毒为主。与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痰浊壅阻、瘀血阻滞、壅塞脑窍有关;或由阴不潜阳,肝阳鸱张,阳化风动,引动心肝之火,风火相煽,挟痰挟瘀,上扰清窍所致。痰浊瘀血留滞脑络,气血流通不畅,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水津外渗,痰水内生,痰瘀互结,瘀而化热,热极生风,火盛生毒,风火之势暴亢,终致风、火、痰、瘀诸邪胶结成毒,毒损脑络,脑神失养,神机不运,诸证丛生。中风Ⅰ号方即针对此病机而设。方中以黄连解毒汤合生地黄、赤芍清泻心肝、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熄风通络;全瓜蒌、胆南星、大黄化痰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解除风火上旋之势,使邪有出路;丹参、赤芍、水蛭、三七活血化瘀。全方共奏解毒开窍、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本观察结果表明,中风Ⅰ号方可较好地改善重型脑梗死临床体征,对于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宏勇,冀彦丽,孙晓萍.中风Ⅰ号方治疗脑出血性脑水肿30例疗效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2,23(8):1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