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于中医心身医学思想谈高血压病从肝肾论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465 日期:2025-08-1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高血压病;中医学;心身医学;从肝肾论治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以原发性高血压病多见,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和心身医学的发展,学术界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应激、心理应激、人格特征等有密切的关系,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诱发和加重病情的直接原因。

  中医学在整体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从先秦至今一直将心身医学思想运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治之中,它的医学模式与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相吻合,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主张心身兼顾,从肝肾论治。

  1 中医心身医学的主要思想

  中医学虽无“心身医学”一词,但其理论无处不渗透着心身医学的思想。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意义,并通过“祝由”等心理疗法达到治疗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中就有“百病怒起”的记载。《内经》则提出“形神合一”论、“藏象五志”论、“五志七情致病”论等心身医学思想。几千年来,心身相关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并有效地指导历代医学家的临床实践,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论是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核心理论和基本内容,是中医学对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关系最准确、最完整、最精辟的概括,是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体现。所谓形,是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以及循行于脏腑之内的精微物质;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质,即指生命形质的物质基础是神产生与依存的载体;神为形之主,即指神对形具有主宰作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的记载,说明神对形的主宰作用对于生命形体脏腑经络组织活动、精气血津液运行等至关重要。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中明确地指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深刻阐明了形神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了形神统一的中医形神观。《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形与神俱”,说明生命形体与精神心理状态的高度和谐平衡状态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医形神关系的最高境界。

  1.2 天人合一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中
医学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人与环境相适应则能保持健康,即是生理的适应性。如环境恶劣或变化异常、精神紧张,往往通过人体精神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即是病理性反应。

  1.3 五脏情志论

  中医学认为,不同的情志活动分别与五脏有特殊的联系。《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和五脏的联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中医有“内伤七情”之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活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指出:“七情人之常性,动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说明只有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情志活动才能正常,才能表现出正常的情感。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产生相应的变化。如肝的阳气上亢时,稍有刺激则易发怒。

  1.4 精气血论

  精、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以及人体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精主要藏于肾,精能生气,气能化精,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精血同源。人体的心理活动是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而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又是精、气、血是否充盈,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正如《灵枢·天年》所云:“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1.5 人格体质论

  人格是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社会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形态,与心身疾病的易患性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人格体质特征与生理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说明个体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人格体质特征,人格体质特征又时刻影响着生理特征。这二者又与对外界的承受能力、对外部邪气的抵抗能力密切相关。

  1.6 三因论

  中医学的三因学说包括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以及不内外因(饮食、劳逸等),对于心身疾病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七情直接内伤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引起心身疾病,但六淫与饮食劳逸失常在心身疾病的形成中也起一定的促发作用。

  2 高血压病从肝肾论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个性心理特征、食盐摄入过量、超重、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及季节、气候地域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1],这与中医心身医学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五脏情志论、人格体质论、三因论等认识不谋而合。

  中医学中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其症状体征,应归属“眩晕”、“头痛”等范畴。高血压患者往往以眩晕、头痛、行走动摇不定为主要临床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其病位主要在肝,肝之气血阴阳的变化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变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血压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密切相关,而从中医理论分析社会心理应激,主要责之于肝,因肝最重要的生理作用之一就是调畅情志。肝为厥阴风木之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有调理气机、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忧、思、恼、怒等不良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气郁血逆,可使血压陡升。肝气郁滞,郁久化热,肝火亢盛,可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由于肝肾同源,肝阴耗损后日久,必下及于肾,致肝肾阴虚,相火用事,出现腰酸、乏力、头晕耳鸣、性欲减退等,亦可鼓动血脉而出现血压升高。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同源,而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故肝肾阴虚会影响到精神心理活动,表现为急躁、易怒等,进而使血压升高加重。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故阴虚日久会影响到阳气化生,导致肝肾阴阳两虚。由此可见,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肾阴阳两虚为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高血压病从肝肾论治的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类型:①肝阳偏盛型。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②肝肾阴虚型。治以育阴潜阳、滋养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③肝肾阴阳两虚型。治以温阳育阴,方用地黄饮、二仙汤等加减。

  由于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故在药物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配合心理和行为疗法。中医学认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治疗时一贯主张心身兼顾,要重视调神和调形。调形包括药物辨证施治,定期测量血压,注意改善社会、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调神包括以情胜情、开导说教、移情易性、少思寡欲、自我调节、行为纠治等。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避免或消除不良因素对精神的刺激,培养和锻炼健全人格,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并能积极完善自己,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乐观,避免暴怒大喜,培养遇事不惊、冷静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血压平稳,可防止血压反跳、骤升所产生的危害。

  3 结语

  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在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的同时,从肝肾论治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不但可改善血压和人格体质,还可通过调神、调形达到身心健康。中医心身医学的主要思想要求在医学研究和诊断治疗中,应采取心身兼顾的态度和方法,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这些医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与未来医学模式基本一致,同时也为高血压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许兰萍,郎森阳,姜凤英.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8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