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益气通脉汤;心绞痛;胸痹;气虚血瘀
2004年6月-2008年1月,笔者采用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6月-2008年1月间本院门诊患者中符合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胸痹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4±3.2)岁;平均病程(5.6±1.2)年;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10例、血脂异常22例。对照组4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4±4.6)岁;平均病程(4.5±1.6)年;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血脂异常2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情况、平均症状积分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属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心悸,舌质紫黯,脉弱而涩;次症:神疲气短,乏力,懒言。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内科学》[2]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排除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病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胆心综合征、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自拟益气通脉汤加减治疗。基础方药物组成:人参10 g,黄芪15 g,桂枝8 g,炙甘草10 g,当归10 g,川芎10 g,丹参15 g,赤芍10 g,茯苓10 g,菟丝子15 g,炒酸枣仁20 g,淫羊藿10 g。加减:胸闷重者加紫苏梗10 g、枳壳10 g,宽胸行气;胸痛重者加三七粉(冲)3 g、延胡索10 g,加强活血止痛之功;心悸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20 g、生龙牡(先煎) 20 g,养心安神。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40408),10粒/次,每日3次。
2组均以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调畅情志,禁恼怒,生活规律,忌过劳,保持大便通畅。
1.5 观察指标
1.5.1 安全性观察
一般体格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B超(肝、胆、脾、胰、肾)。
1.5.2 疗效性观察
①中医证候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记录症状计分,包括胸痛、胸闷、心悸、神疲、乏力、气短6项。没有此项症状计0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②详细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是否需含服硝酸甘油片以及数量。③心电图ST段及T波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1.6 疗效标准
胸痹证候疗效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心绞痛疗效评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实用中医心病学》[4]。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安全性观察
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查,结果3次检查均为正常范围,无任何不良反应。
2.2 疗效观察
(见表1~表6)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略)表4 主要症状疗效2组比较(略)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疗效比较(略)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硝酸甘油消耗量比较(略)
3 讨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中论道:“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由此可见,胸痹、心痛的病机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中医认为,气血是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凝。今心中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则鼓动血运无力,血滞心脉,不通则痛。其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阳气虚为本,瘀血内阻为标。治疗关键在于标本兼治,气血双调。治本以补助胸阳为主,辅助活血通脉以治标。益气通脉汤中人参、黄芪为君药,人参上可补心肺之气,下可补肾元,入心强心,和黄芪相伍,可增强益气活血作用,与菟丝子、淫羊藿相和,达心气、宗气、元气并补的目的,使血因气壮而行;桂枝通阳行瘀逐痹;当归、赤芍活血祛瘀而通血脉;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补心定志、安神宁心;茯苓益气健脾、安神定志;菟丝子、淫羊藿补肾助阳;炒酸枣仁养血安神;炙甘草补益五脏,利百脉,与桂枝辛甘化阳。全方通补兼施,共奏补气通阳、活血化瘀通脉之功。
本观察结果显示,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硝酸酯类药物应用次数,从而减少硝酸酯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4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7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4] 焦树德,路志正.实用中医心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