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阴虚浮肿;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论治
阴虚证候伴随浮肿,历代医籍所论不多,代表方剂亦少,但临床常可见到,兹举几例以共同探讨。
1 典型病例
1.1 高血压
案例1:患者,女,46岁,2007年12月8日初诊。高血压病史已5年,常服用施慧达、格平等药,近数月来,颜面、眼睑、下肢浮肿较著,头晕头痛,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颈部时烘热汗出,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尿频,舌红,苔白,脉弦细略数,血压180/120 mm Hg。予滋阴潜阳、清热利尿法。处方: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钩藤20 g,槐花30 g,地骨皮20 g,泽泻20 g,白薇20 g,牛膝30 g,车前子(包煎)20 g,土茯苓30 g,决明子20 g,夜交藤30 g。2008年1月5日二诊:诉服上药10余剂后浮肿已消退,仍感头晕,睡眠多梦,BP 150/100 mm Hg。予原方加夏枯草30 g、龙齿(先煎)20 g。2008年1月12日三诊:患者尚有轻微头晕,睡眠尚可,血压150/100 mm Hg,嘱可服珍菊降压片、天舒胶囊等药。
按:本例患者因高血压病出现浮肿,乃阴虚阳亢挟有水湿,故以龙骨、牡蛎配合钩藤、槐花潜降肝阳;地骨皮、白薇、决明子养阴清热利尿;牛膝活血利尿;泽泻、车前子、土茯苓清热利尿;夜交藤养心安神。
1.2 甲状腺功能亢进
案例2:患者,男,43岁,2006年12月4日初诊。1年前因父亲病故过度伤心哭泣后出现双眼胞肿胀至今,目干,视物易疲劳,头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身热常自汗,心烦胸闷,时心悸,乏力,尿黄,舌红,少苔,脉弦细略数。心率89次/min,血压130/70 mm Hg。查甲状腺功能三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17 pmol/L,游离甲状腺素(T4)17.65 pmol/L,高灵敏促甲状腺素(hTSH)0.20 mIU/L。予疏肝清热、养阴利水法。处方:柴胡15 g,香附20 g,密蒙花20 g,茯苓30 g,地骨皮20 g,龟甲(先煎)20 g,当归20 g,白薇20 g,牛膝30 g,泽泻20 g,黄芪20 g,鸡血藤30 g。2006年12月20日二诊:服上方10余剂,眼胞浮肿、手足心热、自汗等减轻,继服上方。2007年1月5日三诊:眼胞微肿、手足心热汗出已不著,目干明显,予初诊方加谷精草10 g。2007年1月15日四诊,眼胞浮肿已消,腰酸。查甲状腺功能三项:游离T3 6.82 pmol/L,游离T419.39 pmol/L,hTSH 0.76 mIU/L。予三诊方加谷精草10 g、桑寄生20 g、续断20 g,2剂合一起研细末,每次5 g,每日2次冲服。2007年10月17日来诊,各症状均不著,复查甲状腺功能三项正常,嘱注意调节情志起居等。
按:本例眼胞浮肿伴肝郁阴亏,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故以柴胡、香附、夏枯草、密蒙花疏肝清热;地骨皮、龟甲养阴清热;白薇、牛膝、泽泻清热利尿;黄芪益气固表利尿。
1.3 甲状腺瘤术后遗症
案例3:患者,女,48岁,2008年6月18日初诊。10年前行甲状腺肿瘤术后服优甲乐至今,近期查甲状腺功能正常。月经已停1年余。1个月前出现双侧下肢肿胀沉重,面颈部时烘热汗出,睡眠较差,面部出现大片黄褐斑,心悸,心烦,手足心灼热难耐,腰痛乏力,尿黄,舌红,少许白苔,脉沉细数。予滋阴清热、安神利尿法。处方:墨旱莲30 g,女贞子20 g,地骨皮20 g,青蒿20 g,白薇20 g,牛膝30 g,泽泻20 g,鸡血藤30 g,夜交藤30 g,茯神30 g,龙眼肉20 g,黄芪20 g。2008年6月25日二诊:服药后下肢浮肿及手足心热已明显减轻,睡眠仍差,胃脘部不适,上方减白薇、泽泻,加佛手20 g、龙齿(先煎)20 g、合欢皮20 g。2008年7月3日三诊:浮肿已不著,睡眠尚可,面部褐斑明显变淡,手足心热已减轻,饮食稍差,脘腹时胀。予初诊方减白薇、泽泻、牛膝、龙眼肉,加龟甲(先煎)20 g、佛手20 g、麦芽30 g。2008年7月11日随诊,已无明显不适,嘱可停药观察。
按:本例患者较长时间服用甲状腺激素,并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出现肝肾阴亏,伴有水肿,故以滋补肝肾、清虚热之药,配合牛膝、白薇、泽泻清热利尿,黄芪益气利尿,使症状得除。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
案例4:患者,女,37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3个月前出现指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渐及趾、肘、膝,在某医院查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2月余有所缓解,但近月余又行加重,双膝关节肿痛,右小腿肿胀剧烈,发红,发热,疼痛难忍,活动严重受限,伴口燥咽干,睡眠极差,多梦,时心悸,便干,舌红,少许黄腻苔,脉弦细数。查血尿酸无异常,类风湿因子306.6 IU/mL, C-反应蛋白5.27 mg/L,红细胞沉降率46 mm/h。予养阴清热、通络利尿法。处方:龟甲(先煎)20 g,牛膝30 g,秦艽20 g,路路通10 g,薏苡仁30 g,当归20 g,萆薢20 g,苍术15 g,姜黄15 g,王不留行30 g,桃仁20 g,红花15 g,鸡血藤30 g,夜交藤30 g。2008年3月5日二诊:右小腿肿胀已明显减轻,疼痛亦减,尿量增多,上方加木瓜20 g、土茯苓30 g、忍冬藤30 g。2008年3月11日三诊:小腿及关节肿胀已不著,关节仍疼痛,继服二诊方,嘱自购昆明山海棠片、祖师麻片坚持服用。
按: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证属风寒湿及湿热之邪偏盛。而本案患者久治不愈,又挟有阴虚之证, 故以龟甲、牛膝、秦艽补肝肾、养阴清热,再配合通经络、化瘀利尿等药物而获效。
2 讨论
《伤寒论》中有猪苓汤证,亦称阴虚水热互结证、阳明水热互结证,症见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然该方养阴之力不足。若心脑血管病某期出现阴虚浮肿,可于潜阳活血方中加牛膝、决明子、益母草、地龙等,既利尿且有活血清热之功。围绝经期综合征亦有肝肾阴虚伴浮肿者,可用平肝补肾、化瘀利尿法,方中可加白薇清热利尿;楮实子养阴利尿;黄芪益气利尿。如兼尿频、尿黄、尿路灼热,或带下量多色黄等,可加白花蛇舌草、马鞭草、土茯苓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很多疾病应用激素后可见阴虚浮肿,宜酌加路路通、牛膝、薏苡仁等通络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