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肝化浊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225 日期:2025-08-1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理肝化浊汤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肝功能 血脂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诸多致病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的一种临床现象,如营养失调、糖尿病、肝炎、药物及毒物所致等。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生率呈日渐增高趋势。目前,临床上对此尚无满意治法及药物。笔者针对脂肪肝的主要病机,运用理肝化浊汤加减进行治疗,并设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患者,共84例。将84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男17例,女25例;年龄19~57岁,平均(36.1±7.6)岁;肥胖24例,合并高脂血症23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2例。对照组男16例,女26例;年龄20~56岁,平均(35.8±7.4)岁;肥胖23例,合并高脂血症22例,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血脂和影像学显示脂肪肝程度均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

  所有观察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订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1]:①有易患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女性;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周&<40 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③肝脏肿大,质韧边缘钝厚,伴有肝区或痛或胀等不适感,或消化系统症状;④生化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6.1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⑤影像学检查(B超或CT)提示脂肪肝图像。

  1.3 排除标准

   ①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代谢性肝炎等。②治疗期间不按时服药、中断治疗或加用其它疗法者。③失代偿肝病者。④不稳定糖尿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理肝化浊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5 g,郁金12 g,茵陈10 g,莱菔子15 g,泽泻15 g,草决明10 g,丹参15 g,生山楂30 g,太子参15 g,半夏12 g,鸡内金15 g,白术15 g,当归10 g,黄芩10 g。水煎服,每日1剂,30 d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兼湿热中阻者加黄连8 g、白豆蔻15 g、薏苡仁20 g;瘀血阻络者加牡蛎(先煎)30 g,改丹参为20 g;肝肾阴虚者加何首乌15 g、黄精20 g。
  
  对照组口服绞股蓝总甙片,每次3片,每日3次;维生素E 100 mg,每日1次,连服3个月。

  2组患者均适当运动、控制饮食、戒酒及积极治疗原发病。

  1.5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分别检测B超及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氨基转移酶(γ-GT)。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血脂恢复正常,影像学基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明显恢复,TC下降&>20%,TG下降&>40%,影像学显示明显减轻(如脂肪肝由重度变为轻度等);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肝功能、影像学显示有所改善,20%&>TC下降&>10%,40%&>TG下降&>20%;无效: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转贴于

  1.7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愈14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8%;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测定结果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测定结果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

  2.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测定结果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测定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脂肪肝多因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及体质因素等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成肝郁脾虚、湿浊痰凝、瘀阻血络之证,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等范畴,乃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脾,日久累及于肾,表现为肝、脾、肾三脏不足,其病理因素为气、血、痰、湿、瘀阻。笔者针对其病机特点,采用疏肝理气、健脾化浊,佐以柔肝、活血化瘀之法。理肝化浊汤以柴胡专入肝经,达邪解郁、疏泄气机,太子参、白术健脾化浊共为君药;茵陈、半夏理脾和胃化湿;黄芩苦燥清泄以防湿郁化热;莱菔子、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郁金、草决明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泽泻利湿兼补脾胃;佐以当归养血以供肝用。诸药相伍,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化浊、散瘀结之效,标本兼治,使脾得健运、肝能疏泄、湿去痰化、瘀化络通。有研究表明,柴胡可降低血浆TC、TG,纠正脂肪代谢紊乱,并降低ALT活性,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3];当归对急性肝损害的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并能改善肝脏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对保护肝脏溶酶体膜的通透性有良好的作用;黄芩可抑制肝内过氧化脂质引起的血清转氨酶升高,有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的作用[4];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还能清除自由基,具有钙拮抗作用,维持细胞内钙稳定,从而发挥其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5];泽泻既能干扰外源性TC的吸收,又能影响内源性TC代谢。本方紧扣脂肪肝之病因病机,多法联用,标本兼治,在临床上根据辨证加减,有所侧重,且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根据脂肪肝的发病机制,针对性地选药组方,故在症状、体征、肝功能的改善及降低血脂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

  [3] 梁铁军,张 伟,张才擎,等.抗纤保肝汤治疗慢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34.

  [4] 梁护寰,李绍白.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30.

  [5] 张灵芝.丹参在肝细胞坏死中的钙拮抗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 1993,9(2):191.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