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举隅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535 日期:2025-08-08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伤寒论;五苓散;乌梅丸;大黄黄连泻心汤

笔者常运用《伤寒论》方治疗疑难病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以与同道共勉。

  1 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

  案例1:患者,男,38岁。3年前,因受寒出现左足水肿疼痛,曾在某大医院行多项检查,诊断为“特发性水肿”,先后给予氢氯噻嗪、安体舒通、强的松等治疗,服药即减轻,停药则病情复发,且水肿和疼痛逐渐向上蔓延,后辗转服用祛寒除湿、益气温阳、通络止痛、健脾补肾等方药百余剂而未见好转,长期服用强的松维持。患者因不能正常工作而痛不欲生。刻下:满月脸,口渴喜饮,小便混浊,左足肿大如靴,疼痛,按之如泥,皮色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中医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治宜化气利水。处方:茯苓10 g,猪苓10 g,白术10 g,泽泻15 g,桂枝10 g。每日1剂。服药3剂后复诊,患者告知疼痛和水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月余,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伤寒论》曰:“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该方虽为膀胱蓄水证而设,然其病机为外感风寒,表邪不解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于体内。此例患者溯本追源,观其主证,与五苓散方正合拍,故用之有效,正所谓“治病必求其本”。笔者认为,仲景所言“脉浮”,未必确有此脉,实即提示本方所主应为外感诱发,而“小便不利”也应该涵盖小便不正常的多种情况,除小便量少外,小便清长、小便频数、小便混浊不清等变化也应该包括其中。在临床中运用五苓散治疗各个部位原因不明的顽固性水肿,只要抓住“外感风寒诱发”、“小便不利”这两个关键,就能获桴鼓之效,不必拘泥于腰以上或腰以下。

  2 乌梅丸治疗顽固性腹泻

  案例2:患者,男,73岁。慢性腹泻7年余,此次因进食生冷及睡凉席诱发。大便溏薄急迫,日八九次,无腹痛及里急后重,伴有腰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白中有剥脱,脉细数。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先予理中汤、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等方加减无效,后观其舌脉,结合其病因,考虑为寒热错杂之证,以乌梅丸加减。方药如下:乌梅20 g,细辛6 g,桂枝18 g,黄连15 g,黄柏10 g,当归10 g,党参15 g,蜀椒10 g,干姜10 g,制附子6 g,补骨脂15 g,车前子10 g,吴茱萸6 g,肉豆蔻6 g,五味子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继服3剂,7年顽疾霍然痊愈。

  按:此例患者中医诊断为“泄泻”,该病多责之于脾虚湿盛。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下利”。该方集酸苦辛甘、大热大寒药物于一方。其病机为厥阴病寒热交错,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此例患者泄泻,初起为寒湿困脾,太阴脾阳被遏,久泄则伤及少阴,最终邪入厥阴,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则阳生,故见寒热错杂之象。方用乌梅丸合四神丸加减,厥阴与少阴并治,温清并用,攻补兼施,故用之有效。

  3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消谷善饥

  案例3:患者,女,43岁。自诉“狂饿”1年,暴饮暴食,1日4餐,仍无饱腹感,消瘦,眩晕,口苦咽干,便秘,3~5日一行。各项辅助检查均无异常,舌质红,舌苔黄厚而干,脉象沉弦,BP 120/90 mmHg。处方:生大黄6 g,黄芩6 g,黄连10 g。麻沸汤渍之,代茶饮。每日1剂。3剂后,大便通畅,头不晕,血压正常,饥饿感明显减轻。继用3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心下痞”而设,其病机为无形之邪热内陷中焦、气机阻滞而成。此例患者消谷善饥属于胃热内炽,他医曾与黄连解毒汤、承气剂等方药无效,而独用仲景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取效。笔者认为,无形之邪热充斥中焦,病在气分,自当用苦寒之品直折,但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唯有取轻扬上达之剂方能制其气热而不伤其血,故尊仲景之法,以麻沸汤渍之,取其气,薄其味,使之清脾胃之邪热,而非泻下大肠之里实,故收效迅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