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523 日期:2025-08-08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震,闫小光,王小岗,黄飞,李怡

【摘要】 目的 观察和探讨活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活心丸和长效硝酸甘油片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缓解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为81.11%(P&>0.05);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6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44%(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活心丸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疗效确切、起效快,可明显改善患者全身症状。

【关键词】 活心丸;冠心病心绞痛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uoxin capsule on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 (CAHD). Methods 180 cases with CAHD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entaerythritol tetranitrat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Huoxin capsule. Curative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symptomatic improvement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88.89% and 81.1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electrocardiogram improvements were 68.89% and 54.44%.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fter treating, the accumulating points of syndrom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dropped mor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Huoxin capsule on angina of coronary arheroselerosis heart disease is exact. It can take effect quickly and improve the whole symptom of the patients noticeably.  

  Key words:Huoxin capsule;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

  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导致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综合征,属中医学“胸痹”范畴。近年来,中医对其从宏观方面以益气化瘀、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还从微观方面,如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形态学改变等角度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活心丸”正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活血化瘀、强心益气”为治则而组方的。主要药物包括人参、附子、蟾酥、麝香、龙脑、红花、牛黄、熊胆等。笔者于2004年12月-2006年7月采用活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资料来源于2005年2月-2006年2月北京医院中医科门诊。选择根据相关标准而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活心丸治疗组和长效硝酸甘油片对照组,各90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心绞痛分型、中医证候及症状积分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2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略)

  1.2 诊断标准
  
  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结合专题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纳入病例的证候诊断采用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辨证参考标准[3]或1990年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4]。

  1.3 排除标准

  参照文献[2]及《心血管病药物临床试验方法的建议——抗心肌缺血药》[5]有关内容制定:有心力衰竭、中或重度贫血、血压剧烈波动者;更年期症候群、重度神经官能症、颈椎病所致胸痛者;重度心律失常;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活心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产品),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长效硝酸甘油片,每次10 mg,每日3次。全部病例均服药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除部分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片外,均停用一切中西药物,包括抗心绞痛药物。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6],分显效、有效、无效三级,将加重并入无效。证候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即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证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减分率≥66.6%者,有效:治疗前后证候减分率≥33.3%,&<66.6%;无效:治疗前后证候减分率&<33.3%;加重:治疗后症状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心电图疗效评定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胸痹心痛急症规范的评定标准》[7]。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有效: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O%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休息时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好转标准者。

  1.6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中医证候分型的治疗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1.7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2~表5)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0.05。表3 2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5。表4 2组患者中医证型疗效比较[有效数/总数(略)]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病机为本虚标实,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是其四大发病因素,而气滞血瘀又是其最主要发病原因,气虚血脉运行不畅,气滞导致心脉瘀阻,其病位在心。因此,治疗通常主要采用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等法。活心丸正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强心益气法治疗心绞痛。方中人参扶助正气,补虚疗损,人参有抗心肌缺血、减少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8]。人参配附子、蟾酥、灵芝益气强心;麝香、熊胆、红花活血化瘀;牛黄、珍珠、冰片镇静安神、缓解疼痛。诸药合用,益气活血、温经通脉、振奋胸阳。李氏等[9]报道,活心丸在强心的同时,纠正潜在性心衰,提高其做功效率,从而改善心肌的缺血和缺氧,而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心丸和长效硝酸甘油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者在缓解心绞痛方面疗效相近。活心丸组的治疗显效率及心电图改善率略好于长效硝酸甘油片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活心丸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优于长效硝酸甘油片组,提示活心丸在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方面较长效硝酸甘油片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 柏 民.心血管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139-1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1辑). 1993.41.

  [3] 中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修订.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试行标准[J].中医杂志,1980,21(8):606.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病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病药物临床试验方法的建议——抗心肌缺血药[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 (6):405-413.

  [6] 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治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14-215.

  [7] 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S].第1辑(试行). 1990.64-74.

  [8] 陈 修,邓汉武,刘立英,等.人参总皂苷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2,10(2):147-150.

  [9] 李忠思,张小娜,王锦群,等.活心丸对心肌组织力学特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3):149-15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