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个体化;健康管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人口与健康”作为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医药卫生资源,满足全国人民的医疗和健康需求,对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医学科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和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研究课题组在长达30年的研究中,以“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作为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进行体质分类研究,发现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制定了中国人群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该标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认定为学会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目前,《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已开始应用于一些社区和体检中心,对社区人群和体检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个体化健康管理体系
1.1 健康调查
受试个体首先填写《背景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出生地、常住地、婚况、职业、学历、出生时状况、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项目。通过健康调查,有助于对受试个体的健康状况有一总体的认识,并有可能发现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
1.2 健康评估
应用《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受试个体的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估。《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是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共计60个条目)组成的、以自评为主的标准化量表。对该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9个亚量表得分的再现性相关系数为0.77~0.90,9个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82,说明该量表的再现性、尺度内一致性的性能良好,可作为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和评估的标准化测量工具[1-2]。通过填写《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可对个体体质做出初步预测,再对《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9个量表中相对应的量表进行量化评分,即可判定出受试个体的体质类型。
例如某受试者,男性,通过填写《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发现其经常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胃脘部容易怕冷,吃或喝凉的东西有时感到不舒服,既耐受不了冬天的寒冷,又耐受不了夏天空调房间的冷气,有时大便稀,小便颜色清,且量多,初步预测此人可能为阳虚质,对《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阳虚质判定标准》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见表1。表1 阳虚质判定标准(略)请根据近1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没有(略)注:“√”为该受试者各条目分值(下同)。
计分方法:①原始分采用简单求和法,原始分数=各个条
目分值相加。②转化分数为0~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8)/32×100。判定标准:阳虚质转化分≥50分,判定为“是”;30~4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此人的原始分数=4+4+4+4+3+3+3+3=28分,转化分数=(28-8)/32×100=62.5分&>50分,所以判定此人为阳虚质。
又如另一受试者,女性,通过填写《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发现其手脚心经常发热,皮肤干燥,有时会感到脸上发热、口干咽燥,初步预测此人可能为阴虚质,对《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阴虚质判定标准》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见表2。表2 阴虚质判定标准(略)
请根据近1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计分方法:①原始分采用简单求和法,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②转化分数为0~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8)/32×100。判定标准:阴虚质转化分≥50分,判定为“是”;30~4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此人的原始分数=4+3+2+4+2+3+2+3=23分,转化分数=(23-8)/32×100=46.9分&<50分,但&>30分,所以判定此人只是有阴虚质的倾向。
1.3 健康管理
在对受试人群进行规范化的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估后,可预测不同个体的发病倾向。社区和体检中心结合受试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发病倾向,提供饮食调养、生活起居、体育锻炼、情志调摄、药物调摄等全方位的体质调护指导。在此基础上,社区和体检中心建立受试人群的体质档案,并定期随访,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受试个体重新打分,通过比较各次的分值,可发现个体体质的动态变化,再适时调整或改变个体化体质调护方案。
如上面第一位受试者为阳虚质,根据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推测,此人未来患阳痿、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的几率较高,故现阶段给予以下个体化健康调护方案。①饮食调养:平时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花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少饮绿茶。②生活起居:平时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的防寒保暖;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秋冬要注意保暖;夏季要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可在自然环境下纳凉,但不要睡在穿风的过道上及露天空旷之处。③体育锻炼: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广播操等;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冬天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雾、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适当洗桑拿、温泉浴,但时间以比一般人短为宜,并要防止出汗过多。④情志调摄:多与别人交谈、沟通,及时消除情绪中的消极因素;平时多听一些激扬、高亢、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⑤药物调摄: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服用量以常规用量的1/3~1/2为宜。以后定期随访,重新打分,根据分数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个体的体质调护方案。这样,通过健康调查-健康评估-健康管理3个步骤,从而起到了个体化健康管理的作用。
2 意义与展望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2007年1月11日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中医“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应用,为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实践健康促进、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指导。对社区人群和体检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疾病,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和疾病发生率,降低国家医疗费用,全面提高个人和社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现阶段正在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工程学、心理认知与测量学等现代科学手段,探索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生物学特征、遗传学基础和心理特征,有望在未来建立集“健康调查-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全方位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成为中医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王 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2] 朱燕波,王 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