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散结汤;中医药疗法
2002-2006年,笔者采用自拟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乳房外科学》[1]中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拟定。①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疼痛,多数具有周期性,疼痛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月经前几天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②体检发现一侧或两侧乳腺体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肿块呈颗粒状、节结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分界不清楚,与皮肤或深部组织无粘连,推之可动,或有触痛;③做乳腺彩超确诊;④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好发于中年妇女;⑤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如单纯经前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仅有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
纳入本组观察的患者共80例,均为女性,为本院门诊患者;年龄19~59岁,平均39岁,其中20岁以下3例,&>20~30岁18例,&>30~40岁43例,&>40~50岁11例,&>50~59岁5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其中已婚76例,未婚4例;单侧乳房发病54例,双侧乳房发病26例。
2 治疗方法
予自拟散结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郁金15 g,浙贝母10 g,延胡索15 g,香附12 g,蒲公英20 g,夏枯草18 g。乳房胀痛明显加炒川楝子15 g、枳壳10 g、厚朴10 g;肿块较大且硬实加三棱10 g、炒穿山甲珠10 g;月经后期有瘀块加益母草15 g;烦躁易怒者加牡丹皮10 g、焦栀子10 g。每日1剂,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3 临床疗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疼痛及肿块均消失;好转:乳房肿块缩小25%~50%,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疼痛无缓解,肿块大小及质地无改变。
结果80例中治愈32例,占40%;显效35例,占44%;有效6例,占7.5%;无效7例,占8.5%;总有效率达91.5%。
4 典型病例
患者,45岁,2003年7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1年以前左侧乳房胀痛不适,症状时轻时重,未能引起重视,近3月来,症状逐步加重,每次经前7~8 d开始乳房胀痛,生气后更甚,严重时触摸均感疼痛,曾服乳癖消、丹黄祛瘀胶囊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能缓解。体查:右侧乳房触及约1.6 cm×1 cm及1.0 cm×0.8 cm肿块,质软,推之可动,触痛明显,做乳腺彩超提示;右侧乳房囊性增生。中医诊断为乳癖。方用散结汤加减:柴胡10 g,白芍15 g,郁金15 g,浙贝母10 g,延胡索10 g,香附10 g,蒲公英20 g,夏枯草10 g,炒川楝子15 g,枳壳10 g,厚朴10 g。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1个月后,乳房胀痛明显好转,后随症加减,继服药1个疗程,乳痛消失,乳腺彩超复查未见肿块。
5 体会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疡科心得集》云:“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乳中结核,何不责阴阳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阳,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疡医大全·乳癖门主论》说:“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又女子乳头为厥阴肝经所主,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属,胃与脾相连,肝郁气滞是乳癖的始因,可见,乳癖与肝、脾、胃关系密切。其发病机理主要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瘀互结,积聚乳络而成。故笔者以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为治法,自拟散结汤治疗。散结汤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香附、郁金、延胡索行滞解郁、活血止痛;浙贝母、蒲公英、夏枯草清热软坚散结;川楝子、枳壳、厚朴疏肝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软坚散结功效。用于临床,每多获效。
参考文献
[1] 朱锡琪.乳房外科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