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金,董良,李英,符淑媛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恶性肿瘤;T淋巴细胞亚群
艾迪注射液是由黄芪、刺五加、人参、斑蝥等提取的抗肿瘤中成药,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笔者通过观察晚期肿瘤患者应用艾迪注射液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进一步探讨其抗肿瘤活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选择晚期恶性肿瘤患者56例,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且属于晚期不能耐受化疗或拒绝化疗的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64岁;术后复发23例,化疗后恶化19例,初诊14例;肺癌16例,胃癌12例,结肠癌14例,肝癌4例,直肠癌4例,胆囊癌2例,胰头癌3例,食道癌1例;KPS评分80分14例,70分12例,60分9例,50分9例,40分7例,30分3例,20分2例。
2 治疗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艾迪治疗组28例,予艾迪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60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周停1周为1个疗程,完成4个疗程,同时予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28例,仅做支持对症治疗,疗程同艾迪治疗组。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4个月后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Du Series 500型流式细胞仪,采用单克隆抗体三色测定法(正常参考范围:CD3+ 50%~84%,CD4+ 27%~51%,CD8+ 15%~44%,NK 7%~40%, CD4+/CD8+ 0.71~2.78),同期记录每例患者KPS评分,随访生存期。
4 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
艾迪治疗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显著提高,对照组表现为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略)注:2组各项指标同时期比较,P&<0.05。
4.2 KPS评分变化
以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后KPS评分的变化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艾迪治疗组39.29% KPS评分提高,46.43%稳定,14.28%下降;对照组10.71% KPS评分提高,25.00%稳定,62.29%下降。经χ2检验,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KPS评分比较[例(略)]
4.3 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比较
艾迪治疗组中位生存期9.5个月,1年生存率32.14% (9/28);对照组中位生存期5.3个月,1年生存率10.71% (3/28)。经χ2检验,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转贴于5 讨论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监视功能,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起关键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可直接反映机体抗肿瘤状态。肿瘤可导致免疫抑制,CD4+、CD4+/CD8+下降[1],而免疫抑制又可导致肿瘤加速扩散[2]。晚期肿瘤患者CD3+、CD4+、NK细胞数量明显下降,成为肿瘤生长、转移的主要原因[3-4]。研究证明,人参皂苷、黄芪皂苷和刺五加多糖均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并对肿瘤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5-6]。斑蝥素对Hela细胞、小鼠腹水型肝癌等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粒-单核细胞分化而使白细胞增加[7]。
艾迪注射液既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又能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笔者采用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肿瘤患者,观察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并与一般治疗组比较,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艾迪注射液能够明显提高晚期癌症患者CD3+、CD4+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提高NK细胞,从而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本组通过观察2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及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结果显示,艾迪注射液能够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Villa ML,Ferrario E,Bergamasco E, et al.Reduce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and IL-2 production in malnourished cancer patients[J].Br J Cancer,1991,163:1010-1022.
[2] Alexander WA.Nutrition and infection[J].Arch Surg,1986,121:956-962.
[3] 田志刚,孙 讷.CD4+ T和CD8+ T细胞的新功能[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7,24(3):153-154.
[4] 高秀子.老年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的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8,17(4):231.
[5] 杨 华.人参皂甙与免疫核糖核酸对癌基因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22:25-26.
[6] 熊绍银,金亚丽.黄芪抗癌实验研究与临床现状[J].时珍国医国药, 1999,10(9):705-706.
[7] 方 茵.抗肿瘤药物研究Ⅱ:去甲斑蝥素去氧脱氢类似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J].药学学报,1993,28:93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