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涛,吕永彬,陈恒艳,周士坊,郭海英
【关键词】 导引;针刺;推拿;颈型颈椎病
2005年11月-2006年7月,笔者采用导引练习结合针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7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来自于本院门诊患者,多为青壮年,绝大多数有长期伏案工作史。其中男41例,女3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年龄19~48岁,平均(37.50±4.43)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3年,平均(17.36±7.53)月。对照组38例,年龄24~53岁,平均(41.35±4.75)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4年;平均(21.47±7.48)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以1992年10月青岛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修改方案)作为诊断和分型标准[1]:颈、肩及肩部酸疼不适,肌肉痉挛,并伴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椎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有明显压痛,棘突间、旁亦有相应的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X线平片上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关节失稳和骨质增生改变。排除颈部急性扭伤、落枕、肩周炎和风湿性肌纤维炎等疾病引起的颈肩部疼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55岁;③能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②虽符合诊断标准但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有手法治疗禁忌症的患者;③治疗期间未按规定配合治疗或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或药物治疗,影响疗效观测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传统医疗导引练习结合针灸、推拿;对照组采用针灸与推拿治疗。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停止针刺、推拿治疗后随访观察3个月。采用随机单盲临床对照试验设计(疗效评价者不参与临床研究)。
1.5.1 传统医疗导引练习
1.5.1.1 医疗站桩功练习(第1部分)
每次练功前应按照导引锻炼的要求,首先进行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基础锻炼。调心是锻炼的中心环节,要求患者入静,一般3~5 min。调息时,要求患者逐步调整到匀、细 、深、长的腹式呼吸状态,并且体现于整个功法练习过程中。调身锻炼要求患者的身体要放松与协调,一般采取三圆式站桩,要求患者两手张开似抱球(手圆);两臂环抱如抱树状(臂圆);两足尖内扣,呈半圆状(足圆);要求患者保持头正身直,虚领顶劲,沉肩虚腋,含胸拔背,直腰蓄腹,扣地展膝;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患者站桩高度(以膝关节的角度分成高、中、低3个体位)进行练习。第1个疗程:每次20~30 min,第2~3个疗程练功时间根据患者锻炼情况增加15~30 min[2]。
1.5.1.2 健身气功易筋经练习(第2部分)
以易筋经12式中的第6、7(“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2个动作为主练功法。做“倒拽九牛尾”动作时要求患者成弓步做上体前俯后仰,力注腰、背、肩、肘等身体各关节。前俯时,要求患者意念拳握九牛尾,由身体向前倒拽;后仰时,意念拳握马缰,拉动八匹马,以体现内劲用意。做“九鬼拔马刀”动作时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臂前举后收要充分,双手分别置于头后的风池穴和命门穴,配合呼吸,身体充分左右拧转,眼向后方看去。定式动作保持5~8 s,每个动作重复5次,每天功法锻炼各2次。组间休息1 min,训练后放松5 min[3]。
1.5.1.3 导引放松功练习(第3部分)
首先进行三调基础锻炼3~5 min,要求同第1部分。本部分为原地徒手练习。做动作时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做3种对称性的上下、前后、左右弧线循环摆动(“八字飘香”、“摇橹渡海”、“达摩荡舟”),各36次。最后进行三线放松功法练习。首先进行三调练习,身体姿势要求站式,调息时要求在呼气时默想各部位“松”,同时意想放松的部位如海绵一样柔软。意念属于流动式意守,松到哪个部位时,意念观想那个部位,意导气行。第1条线:头部两侧松→颈两侧松→两肩松→两上臂松→两肘关节松→两前臂松→两手松,静养中指尖的中冲穴1~2 min;第2条线:面部松→颈前松→胸部松→腹部松→两大腿前面松→两膝关节松→两小腿前松→足背松→足大指端松,静养大脚趾大墩穴1~2 min;第3条线:后脑松→后颈松→背部松→腰部松→大腿后面松→小腿后面松→足跟松→足心松,静养涌泉穴1~2 min。做完三线放松后,将意念收回,观想腹部丹田处,意守3 min后结束整套医疗导引练功[2]。
1.5.2 针刺治疗
治疗法则以疏通筋络、调和气血为主。取穴 :风池、天柱、风府、大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尺泽;同时配合“醒脑开窍法”,取人中、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操作:急性期用泻法,症状缓解后用中等刺激量;行针得气后可以留针20~30 min,留针期间每5 min运针捻转1次,隔日治疗1次。
1.5.3 推拿治疗
患者颈椎在推拿矫正前,均先采用卧位和坐位分别进行颈椎的后仰及侧转安全检查。患者取卧位,全身放松。首先,施行放松理筋手法,以掌揉、拇指揉法和弹拨法交替进行,一般范围以患椎为中心,沿椎旁对患椎上下软组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或痉挛区采用按法或震法,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手法轻柔。第二步,行推拿手法,采用牵引揉捏法、拔伸推按法、一指禅点揉法(取风池、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髎、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第三步,在拔伸牵引状态下施行旋转定位扳法、反向运动法,动作不宜过猛烈,双侧进行。第四步,以颈、肩、背部施行劈法、拍法、擦法结束治疗。推拿每次20 min左右,1次/d。
1.6 疗效标准[4]
治愈:原有病症消失,颈椎活动范围正常(ROM屈伸±35°、旋转±30°、侧屈±45°),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处理,2组之间的疗效和复发率比较用单侧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表2 随访3个月后2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例(略)]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初始阶段与基础状态,生物力学与生物化学平衡失调,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两大发病机制。颈型颈椎病原则上不需要手术治疗,采用综合治疗多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治疗与康复可预防或延缓其他类型颈椎病的发生,而恢复颈肌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的平衡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是关键。
颈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项强”、“颈筋急”等范畴,从这些病名来看,都是强调肌肉软组织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颈椎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当机体遭受头颈部外伤、感受风寒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机体抗病能力下降,风、寒、湿邪便乘虚入侵。中医学认为,督脉痹阻不通,经络瘀滞不畅为颈椎病的主要病机,以本虚标实为本病的主要特点。
人的头颈部活动多而范围较大,头颈部的竖脊肌、头夹肌、头半棘肌等在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因工作和生活活动需要.颈部需维持较长时间的固定姿势,导致部分头颈部肌群的紧张度增高或损伤,使部分肌群肌力下降,对颈椎及颈椎间盘的保护作用减弱致慢性损伤。故《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说明视、卧、坐、立、行太过超过正常生理限度,成为致病因素,使颈部肌肉劳损。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临床体征,但是由于头颈部肌群对颈椎的保护及稳定作用的下降,颈椎小关节不稳、韧带松弛、颈椎活动范围加大等直接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停止治疗后一段时间症状复发率较高。对脊柱生物力学和肌力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肌力训练的重要性。在肌力训练方法中,以抗阻力训练最能够获得肌力的迅速、明显提高。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中采用以健身气功易筋经为代表的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的抗阻训练方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而且临床疗效持久,为此,我们在临床中均要求患者做到医练结合,定时、定量地进行颈部的肌力锻炼。
易筋经是一种整体性身心并练、内外兼修的医疗保健养生功法;同时也是一套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传统医疗健身功法。其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屈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练功过程中,使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易筋经第6式“倒拽九牛尾”身体成弓步时,上身前俯后仰,力注颈、腰,气灌前臂。此式动作通过用意引导前拉动作的模仿,可增加颈、腰部位的肌力,改善颈、腰部位的供血供氧。易筋经第7式“九鬼拔马刀”上体左右充分拧转,并保持脊柱中轴正直和两臂充分前后举,可锻炼颈腰胸腹的肌群,并通过对脊柱关节的拧转,增强脊柱及肋骨关节的活动范围共同促进颈部肌群的柔软性、弹性及伸缩能力,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同时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3]。医疗站桩功的练习使躯干、四肢保持一定的姿势,让肌肉呈现持续的静力性紧张,恢复脊柱的生理性弯曲,有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和粘连[2]。导引放松功练习能使整个身体和颈椎部位病变的肌肉群在左右平衡、均匀柔缓、快慢相间的运动中得到充分的松弛与休息,促进病变部位充血、水肿等炎症以及致痛物质的吸收,恢复颈部肌群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的平衡,从而使气血畅通,关节滑利。
医疗导引疗法结合针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能增强患者颈部肌力,同时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迅速缓解症状,达到治愈效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全套导引体操动作精练,运动强度适中,适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且动作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坚持长期定时定量锻炼的患者复发率低,疗效巩固。
参考文献
[1] 孙 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31(8):472.
[2]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128-129, 142-143,131.
[3] 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5-167.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