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耳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510 日期:2025-08-0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恶性肿瘤;顽固性呃逆;耳针疗法

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常出现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常采用肌注胃复安、山莨菪碱、口服中药汤剂及穴位注射等治疗。2003年2月-2006年6月,笔者以耳针治疗恶性肿瘤顽固性呃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来自本院肿瘤科及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科,采用随机表法将62例患者按治疗顺序随机分为耳针组与体针组。耳针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0~70岁,平均(57.31±6.54)岁;病程1~3 d,平均(1.65±0.62)d;胃癌19例、肺癌6例、食道癌5例、肝癌2例。体针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4岁,平均(59.97±6.97)岁;病程1~3 d,平均(1.60±0.64)d;胃癌15例、肺癌8例、肝癌3例、食道癌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所有病例均有病理或影像学诊断依据,明确原发病灶,且均处于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TMN分期的Ⅱ~Ⅳ期;持续呃逆24 h以上,呃声或高或低,可自行停顿30~60 min后复起,严重者呃声频作,无间隙,昼夜不停。
  
  排除年龄在70岁以上者;有意识障碍者;晕针者;合并有心血管、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耳针组

  取穴:膈、神门、胃、肝、交感、皮质下。局部消毒,用直径0.32 mm、长15 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其进针深度根据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而灵活掌握,以不刺穿软骨为度,进针后快速捻转,以耳部发红,出现胀、热感为宜,之后留针1~2 h。如无效隔日再重复治疗1次,每次治疗结束评价疗效。以3次为1个疗程,呃逆已止后给予生活质量评分。若治疗无效,则3次后给予生活质量评分。

  1.3.2 体针组

  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中脘、太冲。
局部常规无菌操作,用直径0.30 mm、长40 mm华佗牌不锈钢针,四肢穴位直刺,腹部穴位针尖向下向内斜刺,进针角度30°,常规深度,平补平泻手法,局部有酸麻胀等得气感后,留针30 min,针刺后15 min行针1次,以患者有酸麻或胀感为度。如无效隔日重复治疗1次,每次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以3次为1个疗程。呃逆已止后给予生活质量评分。若治疗无效,则3次后给予生活质量评分。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拟定如下。痊愈:治疗1次,呃逆消失,未再复发;显效:治疗1次,呃逆明显减轻或间隔时间延长,重复治疗1次后症状消失,未再复发;有效:治疗1次,呃逆减轻,重复治疗2次后,症状消失,偶有复发;无效:治疗3次以上呃逆才止,或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每次治疗后症状暂时消失,但反复发作,未能完全根治。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对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状态、饮食、睡眠方面的变化参照王氏[1]评分表进行5级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疗效及治疗次数比较[例(略)]注:与体针组比较,*P&<0.01。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次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体针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常有一些消化道反应,呃逆即为其中之一,发生率为2%[2]。本组62例患者占同期恶性肿瘤患者的2.8%,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顽固性呃逆表现为呃逆持续或间断发作,连续数小时,甚至持续24 h以上,用药后暂时停止或无效,严重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状态,不仅使其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许多患者因此丧失对放、化疗的信心。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可能由于以下几种原因:①胃、肝、肺等处的肿瘤可以直接侵犯或刺激膈肌痉挛;②肿瘤转移或侵犯纵膈淋巴结压迫膈神经产生呃逆;③肿瘤放、化疗直接刺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膈肌运动受限,紧张度增加导致膈肌痉挛[3];④恶性肿瘤继发中等量以上胸腹水时,胸腹水刺激膈肌的末梢神经而导致膈肌痉挛[4];⑤放化疗后肿瘤坏死的代谢物产生的毒性作用[5]。本组62例患者均源于前4种原因,分别为14、18、27、3例,未发现有病例明确依据缘于第5种原因。从中医角度分析,恶性肿瘤患者随着病情发展,一方面气血不足,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心理焦虑,肝气郁积,横逆犯胃;加之放化疗后胃阴耗伤,虚火上逆。以上种种均会致胃气不降,上逆胸膈,气机逆乱而发呃逆。
  
  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呃逆的方法较多,体针治疗是其中常用方法之一,且本项研究也证实其治疗的有效性。但本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或由于肿瘤术后腹部取穴受限,或由于病情发展,身体状况差,或由于正处于化疗期间,需较长时间输液,难以较久保持适当体位配合治疗;而采用耳针疗法后,患者的生活及其他治疗无任何干扰。《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五脏六腑之气皆通于耳,所以,针刺耳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神门可镇静止逆,胃、肝可疏肝郁、降胃气,膈、交感可抑制膈肌兴奋,皮质下镇静安神止逆;再者,分布于耳廓的神经非常丰富,尤其在耳轮脚周围、三角窝、屏间切迹处都有迷走神经分布。因此,针刺耳穴可以调节大脑皮层,通过反射弧,使迷走神经抑制,从而较为迅速地制止呃逆。本观察结果表明,耳针治疗在痊愈率及起效时间方面有着体针治疗无法比拟的优势。2组患者治疗后的饮食、睡眠症状积分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耳针治疗可较好地改善恶性肿瘤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症状。
  
  本观察结果还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的精神状态差异不显著,可能与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整体身体状况下降及患者对患恶性肿瘤的思想压力有关,可以选择加强改善精神状态的穴位,以期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家晓,荣 震,薛庭新.健脾益气中药对晚期肿瘤脾虚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1):34.

  [2] 孙 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9-107.

  [3] 潘启超,胥 彬.肿瘤药理学与化学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5.

  [4] 姜红平,倪志权.中晚期肝癌呃逆症临床分析与治疗[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8,11(3):197-198.

  [5] 屈丽波,王华平,刘建平.盐酸多塞平加针刺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5.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