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科 子宫切除
产科子宫切除是治疗产科重症大出血,挽救产妇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本文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产科子宫切除26例作回顾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因产科出血急症子宫切除26例,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30.5岁。孕周29周+1~41周+1(&<37周4例)。经产妇15例,初产妇11例。孕1次者5例,孕2~3次者14例,孕4次以上者7例(其中1例孕7次,并有剖宫产史);有剖宫产史6例(其中1例为第3次剖宫产)。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治疗20例。
2.分娩方式: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切除16例(其中包含2例胎盘早剥子宫卒中),剖宫产术后内12 h再次开腹6例,2例阴道分娩后分别于3 h、6 h出血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产后出血(第2次剖宫产术后13 d)1例。阴道分娩后24 h见胎盘重度植入并穿孔、感染1例。
3.剖宫产指征: 本组22例剖宫产,疤痕子宫6例(其中合并前置胎盘4例),中央性前置胎盘4例,丙型肝炎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并外阴静脉曲张、巨大儿各1例,双胎妊娠、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各2例,社会因素3例。
4.子宫切除指征:胎盘植入和子宫乏力性出血各占30.76 %(8/26)(中央性前置胎盘并植入3例,疤痕子宫植入2例,单纯胎盘植入3例),中央性前置胎盘占15.38 %(4/26),胎盘早剥占7.69 %(2/26),阴道分娩后DIC占7.69 %(2/26),晚期产后出血和阴道分娩后胎盘植入穿孔各占3.84 %(1/26)。
5.出血情况: 术中出血&>3 000 ml者12例(其中9 000~11 500 ml者5例),小于1 000 ml者4例,1 000~3 000 ml者10例。
6.子宫病理诊断:送检20例,胎盘植入8例,子宫腺肌病2例,子宫卒中2例,子宫肌细胞水肿、出血、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共8例。
7. 术后并发症及新生儿预后: 产妇心衰、酸碱失衡1例,继发贫血20例,盆腔血肿2例(保守治疗)。1例产妇因家属拒绝转入SICU,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新生儿死亡4例(2例为术前死亡)。
讨论
1.产科子宫切除手术指征: 本组病例中因胎盘因素切除子宫占57.69 %(15/26),为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子宫卒中等是引起难于控制的产后出血,是急症子宫切除术主要的手术指征[1] 。其主要并发症为产后出血及由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继发贫血、早产等。子宫乏力性出血占30.76 %(8/26),为子宫切除的第2位原因。子宫乏力常导致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并不会成为急症子宫切除术的主要手术指征,只要发现及时并处理得当,出血是易于控制的。如果经积极抢救无效,危及产妇生命时,应不失时机地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抢救产妇生命[2]。本组病例10例子宫收缩乏力,均按常规处理,子宫出血无改善而将子宫切除,有效挽救产妇生命。
2.降低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的措施: 据本组产科子宫切除病例的手术指征,应避孕措施落实,减少人流、刮宫、引产次数;严格计划生育,少生优生;消除重男轻女观念,建立健全卫生保健机构;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手术应细致,减少疤痕组织形成;
针对术前已确诊有前置胎盘、可疑胎盘植入、妊娠合并肝脏、血液等疾病,可能导致术中、术后大出血者,应做好术前应积极纠正贫血,备好充足的血源;子宫切口选择应尽量避开胎盘,怀疑植入性胎盘,应备好大量血液和液体,做好一切抢救产妇和新生儿的准备;加强手术医师力量,子宫切除采取快、稳、准,条件允许尽可能保留部份子宫组织,有利于维持女性内分泌功能及身心健康;出血量的正确估计及输血、输液、水、盐、电解质、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术后常规放置盆腹腔引流,应用有效抗生素。
SICU支持治疗可保障产科医疗安全。SICU是外科重症病人的“避难港”,对危重病人实施集中而严密的监测,强化而系统的治疗以及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待生命征稳定后再转入原科室。对产科医护人员来说,既保障了产科的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又减轻了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本组20例危重病例转入SICU治疗后病情稳定,无产妇死亡,1例产妇因家属拒绝转入SICU,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马水清,边旭明,朗景和. 产科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1):39.
2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