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声体检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292 日期:2025-05-27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检查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而超声检查因其无创、简便,经济、直观等特点已成为体检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被人们所重视,肝血管瘤为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大规模超声筛查中检出率日益增高。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超声检查 体检
  肝血管瘤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及后天内分泌影响有关。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0.5%~0.7%,30~50岁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1.1~1:6.0,10%~30%为多发血管瘤。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超声检查被认为是肝血管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600例体检者,其中男273例,女327例,年龄25~70岁。
  1.2 使用仪器 百胜MyLab9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按常规对肝脏进行右肋间、右肋缘下、剑突下做纵切、横切、斜切多个不同平面扫查。发现病灶,观察病灶回声及周围变化情况及位置、大小并记录。
  2 结果
  2.1 本组600例检查者中,肝血管瘤样病变检出者为54例,发病率为0.9%,略高于正常人群发病率,其中男22例,女32例,比例约为1:1.4~1:1.5。
  2.2 该54例肝血管瘤样病变受检者中,高回声型最多见,有43例(80%),低回声型、无回声型、混合性回声型经CT、MRI诊断核实有7例(13%),其余4例随访失败,未经证实。
  3 讨论
  3.1 肿瘤形态 外形以圆形多见,肿瘤较大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巨大者可向肝表面突起,边界多清晰。
  3.2 回声类型 分四种类型 (1)高回声型:最多见,瘤体实质回声均匀、致密,有小孔筛状改变,肿瘤边界清楚,犹如浮雕,故称之为“浮雕状”改变,在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直径&<3cm者,彩色血流成像显示其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2)低回声型:较少见,实质回声以低回声为主,较大结节的周边常为2~4mm厚的带状高强回声,呈“花瓣状”,彩色血流成像显示其周边呈短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有时呈环状包绕在血管瘤周围。较小结节常与小肝癌难以鉴别,笔者认为最好方法是对肿瘤动脉和肝固有动脉的血流Vmax和RI参数、HV波形、DV/SV检测等综合判断。(3)无回声型:极少见,瘤体一般较小,实质回声稀少,后方没有声波增强现象。(4)混合性回声型:见于较大的血管瘤,实质内有粗网状或蜂窝状结构,分布不均,回声强弱不等,彩色血流成像显示其边缘的供应血管伸入到肿块内部并继续分支。    3.3 病理学分型:(1)肝海绵状血管瘤;(2)肝硬化性血管瘤;(3)肝血管内皮细胞瘤;(4)肝毛细血管瘤。一般肝血管瘤由于二维超声图像的特征而容易诊断,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肝血管瘤或由于合并脂肪肝造成病变区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而需与肝癌进行鉴别诊断时,则需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肝血管瘤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组织感染,肝组织局部坏死或肝内出血,血肿机化等原因造成肝内局部血循环停滞,血管海绵状扩张,静脉淤血膨大形成血管瘤。或因为肝内小血管发育异常,形成蜂窝状大小不一的血窦,血窦间为纤维间隔,间杂血管和胆管。因此病灶内血流极为缓慢或相对静止,所以直径&<3cm的肝血管瘤多无彩色血流信号,而直径&>3cm的肝血管瘤可有静脉窦与灶外静脉相通,所以显示速度极低的静脉血流信号。肝内血管瘤必须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等鉴别,结节周边有无声晕是肝血管瘤与肝癌的主要鉴别点之一。原发性肝癌是大肿块周边出现小结节,形成卫星样;转移性肝癌可出现多个低回声肿块,呈靶环征、牛眼征,并有原发病症。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作为肝血管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因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更能体现出体检筛查对其诊断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谭星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诊断.[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26(2):103—104.
[2]周永昌,郭万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27—928.
[3]罗东芝.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7):501—504.
[4]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28—1333.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