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例新生儿窒息血清心肌酶活性检定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290 日期:2025-05-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观察新生儿血清心肌酶活性检定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 选取66例窒息新生儿做为观察组,对照组为66例健康新生儿,所有胎儿娩出后进行1min Apgar评分、脐血血清心肌酶水平测定。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脐血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活性测定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患儿的血清心肌酶活性变化明显,血清心肌酶活性检测能够有效评估新生儿窒息,有利于评价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程度并采取有效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脐血 血清心肌酶 缺氧
  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产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窒息缺氧引起新生儿脑、心、肺、肾、胃肠等多器官内脏损害,因此,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成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娩出后1min内,由于无自主呼吸或无法建立自主规律呼吸,发生的低氧血症、混合性酸中毒,有2/3的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本文旨在探析新生儿窒息早期脐血中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缺氧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观察组:2008年2月-2009年6月共6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其中男38例、女28例;胎龄36-42周,平均38.5周;诊断均符合第6版《儿科学》[2]的诊断标准,经临床诊断、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②对照组:抽取2008年2月-2009年6月共66例健康新生儿,无窒息史、无神经系统症状,其中男37例、女29例;胎龄36-42周,平均38.8周。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胎龄、性别比例、分娩方式、体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YMPUS 2700),心肌酶谱检测试剂(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新生儿窒息判断 所有患儿娩出后迅速进行1min Apgar评分,以Apgar评分≤7分者为新生儿窒息。
  1.3.2 脐血采集 胎儿娩出后用备好的肝素化注射器抽取脐静脉血4ml,静置1小时后离心,分离血清置-20℃冰箱中保存。
  1.3.3 脐血血清心肌酶测定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速率法检测心肌酶谱的活性检测。心肌酶谱检测项目包括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谱(LDH、AST、CK、CKMB)活性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脐血血清心肌酶活性检定结果(x±s,U/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新生儿最为常见的症状,本质是缺氧引起的低氧血症,缺氧导致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可引起新生儿全身性多脏器损伤,心肌受损可能导致心衰,严重者死亡。据国内调查报道显示,新生儿窒息大多数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其发病本质是缺氧[3]。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心肌细胞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对缺氧非常敏感。凡是能造成胎儿缺氧或新生儿缺氧的因素,均可引起新生儿窒息,缺氧状态导致心肌无氧酵解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代谢物质大量堆积,进而细胞内酸中毒,致使心肌细胞ATP大量减少,造成心肌损害。
  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消耗大量ATP,心肌细胞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心肌酶大量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检测血清AST、LDH、CK、CKMB五项心肌酶活性指标可检测缺氧缺血性心肌受损。在五项指标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细胞中含量较多[4]。AST及LDH-L广泛分布于体内,特异性不强,以肾和骨骼肌含量较多;90%以上CK主要存在骨骼肌中,其次是心肌细胞、脑组织;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的胞浆内,在心肌以外组织中含量较低,属于心肌特异性同工酶。CKMB在血清中含量较少,故一般认为血清CKMB大于总活性的6%以上可作为心肌受损的特异性指标。
  新生儿心肌细胞修复能力和再生能力强,故早期心肌受损可通过及时有效治疗,有效逆转病情,阻止其恶化,对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关键作用。本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患儿脐血中的心肌酶谱测定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新生儿,尤其是CKMB含量的升高最为明显,故新生儿血液中心肌酶谱及其同工酶的活性测定能够作为诊断心肌损害的重要指标,用于早期诊断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傅川林.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8):506.
[2]杨锡强.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19.
[3]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6-120.
[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