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的目的是尽快使骨折愈合,令受伤的肢体早日恢复功能,让患者回归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使骨折复位进行必要的固定,辅之以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患者最终的功能恢复息息相关,不容轻视,功能锻炼应当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动静结合,主动活动与被动运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贯穿于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因为它是防止并发症和及早恢复功能的重要保证。
功能锻炼以不损害骨折的复位为度,以保持肌肉的张力和关节的活动度为目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当尽早开始,而具体的方法和活动的程度则与骨折固定的方法与稳定程度以及骨折愈合的阶段有关,需要做相应的选择和调节,具体的方法包括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利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肢体主动活动,患肢负重则应当谨慎行事,要兼固内固定的稳定程度和骨折愈合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免发生内固定失效的并发症。
现在骨科的治疗,都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病人大都恢复情况良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痊愈,但也有极少数的病人手术完毕后没有在医院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即过早出院,出院后也没有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进行锻炼,最后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功能或造成患肢的再损伤。
那么影响患者功能锻炼的因素有那些呢?
1 对危害的意识不足
2 疼痛
对于疼痛我们应该根据病人情况,每次锻炼以其能耐受为度,逐渐增加锻炼幅度,影响锻炼的重要因素还是思想上认识不足,是我们医务人员宣教力度不够,从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只要患者对不锻炼及锻炼不够的危害有足够认识,他们会战胜疼痛,最大可能争取肢体功能的早日恢复。
我们应该让患者知道,关节长期固定的结果是关节僵硬,僵硬产生主要原因在于挛缩的出现,即关节周围肌肉的短缩和关节囊内空间的紧缩,另外在关节内也会出现脂肪组织增生的变化即发生关节内占位,并可使骨膜上的通道消失,在短时间内由于该软组织的过度增生覆盖住关节软骨并与关节软骨融合为一体,这时在压力作用之下,哪里的关节表面互相接触,哪里就会出现纤维化和退行性变,甚至发生纤维粘连造成骨性愈合至使运动功能丧失。
对于骨折功能锻炼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此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由于患肢肿胀疼痛易发生骨折再移位,功能锻炼应与患肢肌主动舒缩为主,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但身体其它各部关节则应进行康复治疗。
2 中期阶段:即骨折2周以上,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减轻,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此时应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其活动强度和范围逐渐缓慢增加,并在医务人员和健肢的帮助下进行,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3 晚期阶段:骨折已愈合并去除外固定,此时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早、中期康复治疗不足的病人,肢体部分肿胀和关节僵硬会通过锻炼,尽早使之消除,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早日恢复正常功能。转贴于
关于功能锻炼与骨折的康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