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跳骤停儿科诊断与治疗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078 日期:2025-05-25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讨论心跳骤停儿科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应马上对患儿进行心肺复苏,然后进行复苏后处理,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防治。
【关键词】心跳骤停 儿科 诊断 治疗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搏动突然停止,血液循环停止,继之全身组织、器官功能亦相继停止。心跳骤停引起的突然死亡,称为心脏性猝死。脑组织对缺氧、缺血极为敏感,大脑供血完全停止5min则神经细胞开始死亡,甚至可导致脑死亡或脑不可逆的损害,即心跳骤停抢救存活者常见的后遗症。
  1 病因
  1.1 呼吸衰竭 最多见,如新生儿窒息、重症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水肿与颅内高血压征等,均易导致衰竭而引起心中心跳骤停。
  1.2 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包填塞等,亦常引起心跳骤停。
  1.3 其他原因 有药物中毒或过敏,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溺水、触电、严重创伤等意外事件。医源性因素如气管插管、心包穿刺、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均因机械刺激,迷走神经过底兴奋而致心跳骤停。
  2 临床表现
  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
  2.1 神志突然丧失。
  2.2 大动脉搏动消失。
  2.3 瞳子L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2.4 心音不能听见或明显心动过缓。
  2.5 呼吸停止呈不规则。
  2.6 心电图常见等电位线或心到颤动。
  3 治疗
  3.1 心肺复苏
  3.1.1 初期心肺复苏:
  ①打开气道:保持气道通畅是人工通气的先决条件,彩用仰头抬颏或仰头抬颈法。
  ②人工吹气:抢救和放在前额上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儿的鼻孔,然后深吸气口对口连吹气两口,婴儿需口对口和鼻吹气。吹气量应以使病儿胸部抬起为度。吹气频率:婴儿30~40次/min,儿童15~18次/min。
  ③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紧急维持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注意以下几点:A.将病儿仰卧在硬板上,消除按压死腔。B.按压部位要正确。C.按压姿势正确:肘关节伸直,双肩位于病儿胸骨正上方;新生儿和小婴儿可采用环抱法复苏即双手环绕病儿胸部,用双手拇指或重叠的双拇指按压。D.按压的强度以能触及大动脉搏动为宜。
  3.1.2 后期心肺复苏:
  ①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插管前准备好各种器械,气管插管插入后应尽快听双侧呼吸音,确定导管位置无误后,方可因定,连接简易呼吸器,施行控制呼吸或使用呼吸机进行器械呼吸。
  ②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电图。
  ③胸内心脏按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0min无效,或病儿胸骨、脊柱畸形无法正确旅行胸外心脏按压,应立即请外科医师开胸直接用手按压心脏(心室),更多用于手术中心跳骤停。
  ④药物治疗:
  A.首先肾上腺素。
  B.心脏复跳后心动过缓、心脏阻滞者选用阿托品。
  C.心跳停搏时间较长有严重酸中毒者选用碳酸氢钠纠酸。
  D.有心室颤动者先用利多卡因。
  ⑤除颤:心室颤动时应先人工通气供氧,再进行除颤。
部分病儿通过心脏按压及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可以除颤,无效时则需电击除颤。将除颤器的一只电极板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另一电极板放在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大小因年龄而异,婴儿用直径4.5cm、儿童用直径8cm。除颤电能,首次为2Ws/kg,以后渐增至4Ws/kg,范围为20~150Ws/kg。    3.2 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仅是一种维持性措施,心跳恢复后必须进行持续生命支持。
  3.2.1 循环功能恢复:
  ①心跳恢复后循环功能不稳定的常见原因:A.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B.心肌收缩无力;C.心律紊乱;D.微循环障碍;E.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F.原发病因未祛除。
  ②心肺复苏成功后,对危重病儿应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血气及血电解质的变化,积极寻找原发病因,针对病因处理。
  ③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结合红细胞比积和血浆总蛋白决定液体补充量及性质。
  A.红细胞比积&<42%、血浆总蛋白低:输血。
  B.红细胞比积&<42%、血浆总蛋白不低:输红细胞液。
  C.红细胞比积&>42%、血浆总蛋白低:输血浆。
  D.红细胞比积及血浆总蛋白均高:输糖及补充电解质。
  ④改善心功能。
  ⑤纠正心律失常:严重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选用阿托品或民丙肾上腺素;频繁室性早搏可应用利多卡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行电复律(同“1.心肺复苏”)。
  3.2.2 呼吸功能的维持和改善:心跳恢复后,必须继续施行机械通气,直到循环稳定,呼吸交换量满意方可停止,无自主呼吸或通气不良时可适当使用呼吸兴奋剂。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呼吸道的加温湿化,间歇吸痰,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时首先要确定呼吸参数:潮气量10~15ml/kg,呼吸频率15~18次/min,吸呼比1:2,氧浓度(FiO2)复苏初期使用纯氧,以后FiO2改为0.4~0.5。复苏初期主张过度通气,PaCO2维持在28~35mmHg以减轻脑水肿。为防止低氧血症、肺水肿和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应予以预防性呼气末正压。
  3.2.3 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复苏后应记录24h尿量及尿比重,如每小时尿量&>50ml,尿比重&>1.015,表时肾功能良好;每日尿量&<400ml为少尿,每日&<100ml为无尿。可应用呋塞米(速尿)1mg/kg静脉注射,观察反应作进一步处理。
  3.3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防治
  3.3.1 低温:既降低脑代谢,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3.3.2 机械通气:保证供氧。
  3.3.3 及早足量脱水:应用甘露醇、呋塞米(速尿),使尿量多于输液总量。同时注意电解质的补充,血浆渗透压&>320mmol/L停用甘露醇。
  3.3.4 抗惊厥治疗:常选用硫喷妥钠或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
  3.3.5 糖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或?尼松龙(强的松龙)静脉注射。
  3.3.6 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利尿、改善微循环。
  3.3.7 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如脑活素)的应用。
  3.3.8 高压氧治疗。
  3.3.9 其他治疗:维生素C、维生素E、能量全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的应用。
  3.4 原发病的治疗 心跳骤停的原因繁多,如麻醉意外,外伤、电击、溺水等意外、心肝疾病、中毒性疾病,呼吸衰竭,严重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及婴儿猝死等。心肺复苏成功后应寻找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参 考 文 献
[1]刘海沛,喻文亮,孙波,2005年国际小儿心肺复苏指南解读—基础生命支持[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2]马红秋,辛德莉,儿童心肺复苏术的研究状况和对比[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3]何时军,陈贤楠,病毒相关性小儿危重病[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年01期.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