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颌下腺导管结石; X线
1临床资料
199806/200410我科诊治的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28(男12,女16)例,年龄6岁1例,18~30岁16例,30~40岁9例,40岁以上2例. 以“颌下肿胀”为主诉的18例,以“口底肿痛进食加剧”为主诉的7例,以“口底肿物(异物)”为主诉的3例. 病程3 d~6 mo. 双合诊可扪及口底硬结的23例,另5例双合诊未扪及硬结. 有13例可扪及颌下腺肿大. 口底有红肿表现的7例. 口底横断X线检查15例有阳性结石(密度减低影),余X线片无发现. 全部病例均为单侧. 对7例颌下腺导管结石合并感染者先行抗炎 治疗,包括全身应用抗生素和局部含漱液漱口,待炎症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25例患者行导管切开取石造瘘术. 3例行颌下腺摘除术. 术后均给广谱抗生素3~5 d预防感染. 将24颗结石标本置于同一平面一次X线检查(30 mA 0.05 s 35 kV 1.00 mAs投照距离50 cm洗片3 min),有18颗结石显影,体积均≥1.5 mm×1.0 mm×1.0 mm,余小于1.5 mm×1.0 mm×1.0 mm的结石均未显影.
7例颌下腺导管结石合并感染者术前抗炎治疗均使感染消退(局部红肿、疼痛消退). 25例行导管切开取石术者24例取出阳性结石,梭形或圆形,最大12.0 mm×5.0 mm×5.0 mm,最小0.5 mm×0.5 mm×0.5 mm. 1例未能找到阳性结石,冲洗造瘘,术后梗阻症状消失. 3例颌下腺摘除者导管内有沙粒样结石,导管壁增厚,腺体病理检查有慢性炎症表现. 全部病例伤口均1期愈合. 术后3 mo随访均无复发.
2讨论
本组病例口底横断X线检查阳性结石率为53.57%(15/28),较王朝俭等[1]报告的33.30 %高. 同样说明临床上颌下腺导管结石不能依赖X线检查确诊,活体投照存在投照角度,口底软组织厚度,舌体位置等不定因素,结石的形成时间、钙化程度也不一致,阳性率低. 通过离体标本投照发现小于1.0 mm×1.0 mm×1.0 mm的结石便很难通过X线检查发现. 有3粒3.0 mm×3.0 mm×3.0 mm大小的结石外也未能显影. 因此,应注重临床表现. X线检查是必要的.
颌小腺导管结石的治疗原则是摘除结石,解除梗阻. 双合诊检查可扪及的结石往往体积较大,移动性差,在结石近腺体端先行缝扎固定或弯钳固定,行导管切开取石造瘘,取石后拆除缝扎线,手术简单,成功率高. 对于微小结石,双合诊不易触及,位置不固定的病例,找到阳性结石困难,或找不到结石,可插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保留造瘘口,以期解除梗阻. 对于临床表现不全梗阻症状典型,双合诊和X线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结石的病例,我们主张可行颌下腺导管切开探查、造瘘. 因为该方法简便,且创伤小. 对于病程长,反复合并感染的病例可虑颌下腺摘除术.
参考文献
[1] 王朝俭,王晨,高军. 颌下腺结石症的临床与X线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1999,2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