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体疱壁垫片在肺气肿型肺大疱手术中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711 日期:2025-03-2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肺大疱
  【关键词】 肺大疱,肺气肿型;自体疱壁垫片
  0引言
  我院自200101/200504共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肺大疱64例,术中使用自体肺大疱的疱壁作为缝合垫片,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
  本组64(男47,女17)例患者,年龄8~68(平均28.5)岁. 1~10岁2例,11~20岁12例,21~30岁14例,31~40岁23例,41~50岁8例,&>50岁5例. 肺大疱位于左侧者34例,右侧者28例,双侧者 2例;38例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26例在剧烈咳嗽或用力后发病. 46例患者过去曾有气胸发作史;20例为首次发病,经保守治疗无效. 多数患者有突发性胸痛、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且稍活动上述症状加重,其中有明显紫绀者45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19例,肺部感染者18例,合并哮喘者12例,肺结核8例,咯血6例,心律失常者5例,血胸12例. 术前行患侧胸腔闭式引流,并充分抗感染、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治疗. 麻醉时选用双腔气管插管,术中选择性单肺通气. 手术切口选择腋下小切口进胸,切口长度6~12(平均9)cm. 64例均为肺气肿型巨型肺大疱,有明显弥漫性肺气肿表现. 术中对于巨大性肺大疱剪开囊壁至其底部,将囊壁保留,找到基底部小支气管用小针4号线将大疱底部缝合,并利用疱壁组织翻折于周围健康组织上作为缝合垫片30无创缝合线交锁“U”字缝合切缘. 缝合完成后,手术侧胸腔内注水,肺复张并加压气道,压力25~30 cmh3O,检查无漏气后,行胸膜腔固定(干纱布擦拭胸膜腔至充血渗出,并用高渗糖加红霉素粉剂涂布创面及胸膜腔),留置上、下胸腔引流管各一根. 术后中位漏气时间3 d,中位带管时间6 d. 漏气大于7 d者2例,经高渗糖红霉素胸管注入后好转拔管. 术后出现肺炎者2例,经抗炎治疗1 wk后痊愈. 肺膨胀不全2例,经排痰、抗炎、功能锻炼(吹气球、深呼吸)等治疗后复查X线胸片见肺完全复张.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均治愈出院.
  2讨论
  肺大疱是由细支气管炎症、水肿致局部瘢痕形成细支气管阻塞性活瓣,远端肺泡腔不断增大,肺泡压增高,终致肺泡间隔断裂融合一肺大疱[1]. 毛志福[2]认为: ① 部分病例肺大泡基底部有多个圆形的小气管开口,自行修复闭合的机会极少;② 反复发作,长期肺不张形成纤维膜或胸膜腔广泛粘连,应开胸剥除纤维膜,分离粘连,切断粘连索带;③ 对气胸合并休克者,手术既能有效闭合漏气洞孔,又能及时止血,清除血凝块或纤维素,防止形成分隔多房致引流不畅,或转变成慢性纤维板,严重损害肺功能. X线是诊断肺大疱的方法之一,表现为透亮度增加,呈圆型、类圆型,泡内不见纹理,有时气胸和肺大疱在X线下很难有效鉴别,需行胸部CT检查以明确诊断. 本组病例中有12例在外院诊断为自发性气胸,经CT检查后才确诊.   手术切口选用腋下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切口位置参照CT或X线所见. 本组采用第4肋间切口32例,第5肋间切口21例,第6肋间切口11例. 切口的选择要有利于胸膜顶粘连的分离,当暴露不好时容易损伤周围组织,以靠上为好. 本组有一例患者手术选择第6肋间切口,在术中分离胸顶粘连时损伤锁骨下血管后在胸腔镜配合下缝合止血.

  肺大疱切除缝合后切缘、缝合处漏气是肺大疱手术后的一个重点,手术死亡率高[3]. 对于肺组织切缘漏气的问题,有学者借鉴肺减容手术使用牛心包垫片的方法[4],但牛心包垫片费用昂贵,而且有组织相容性问题的后顾之忧. 本方法采用自体肺大疱的囊壁作为缝合垫片,对邻近肺组织只要无继发病变则予以保留,使手术操作简化,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组织和肺功能. 囊壁翻转后内,不仅有利于充分引流,同时利用胸膜具有粘连吸收和抗感染特点,使囊肿内壁成为类似脏层胸膜而彻底治愈[5].  围手术期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合并感染者在炎症控制后手术,但不应受年龄限制;② 麻醉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操作轻柔;③ 术中仔细分离粘连对防止术后胸腔内出血、减少胸腔内感染、防止术后胸腔积液有重要意义,但对于胸膜顶粘连的游离应注意避免损伤胸顶血管.
  

参考文献


  [1] 孔祥标,雷鸣. 肺大泡手术治疗48例疗效观察[J]. 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8,5:301-302.
  [2] 毛志福. 自发性气胸的外科治疗[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6(3):157-158.
  [3] Alexander CL,Jhon KC. Pulmonary sclerosing he mangioma consiste ntly expresses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 A new clue to its histogenesis [J]. Am J Surg athol, 2000,24:1531-1536.
  [4] 王俊.气肿的外科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5-130.
上一篇:关于胰腺癌误诊1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