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陈军,陈瑜,赵久波,肖蓉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
【Abstract】 AIM: To intervene the mental subhealth in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s by using electromyographic feedback therapy an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herapy. METHODS: Using the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and psychiatric interlocution to screen those with mental subhealth from 412 students from a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Electromyographic feedback therapy was used to intervene the screened out subjects. Physiological valu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 sleeping quality were used as criteria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herapy. RESULTS: ① 182% 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with mental subhealth. ② Electromyographic feedback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physiological and mental status of mental subhealth students (P&<005). ③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myoelectricity decrease rate and SAS score (P&<005). CONCLUSION: Electromyographic feedback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hysiological and mental status of those with mental subhealth.
【Keywords】 mental subhealth;electromyography;biofeedback(psychology);intervention studies;military personnel;students,medical
【摘要】 目的: 对军队医科院校大学生中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结合精神科访谈对某所军队医科大学41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采用多媒体生物反馈系统对心理亚健康学生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生理指标、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估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① 军队医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比例为182%;② 生物反馈治疗后心理亚健康学生的生理指标及心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③ 生物反馈治疗后肌电的下降率与SAS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肌电描记术;生物反馈(心理学);干预性研究;军事人员;学生,医科
0引言
“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些状态均未达到CCMDⅢ、ICD10、DSMⅣ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目前国内外对“心理亚健康”这一特殊状态的干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文章还只是从传统的提高身心健康的角度提出一些理论性的建议[1],而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干预研究还很缺乏.目前国内有研究指出中药调理[2]、精神科药物治疗[3]等方法均对心理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这些研究的疗效评估粗略模糊,缺乏客观评价,难以推广和借鉴.生物反馈治疗作为行为治疗的一种方法,已被广泛地用于身心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心理障碍、错误行为习惯的治疗.现有的研究表明,生物反馈治疗对头痛[4]、原发性高血压、焦虑症和恐怖症[5]、糖尿病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生物反馈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针对“心理亚健康”这一人群的干预还处于未开发阶段.本研究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方法对心理亚健康大学生进行干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试图了解生物反馈治疗方法对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特异性.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所军队医科大学412名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将筛查出来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MI)[6]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 (Ⅰ健康、Ⅱ准健康、Ⅲ准神经症、Ⅳ神经症).以CCMD3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由心理学专业人员(经精神科临床医生培训后)对所有经CMI神经症识别落入Ⅲ类(准神经症)的人员进行一对一访谈,排除神经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后,所余人员不良心理状况持续 2 wk或以上者,被确定为本研究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1.2.2生物反馈治疗从确定属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军校医学生中选择CMI量表MR分(由高至低)前40名随机分配为心理亚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从CMI量表精神分类位于分类Ⅰ的军校医学生中随机抽取20名(男女各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
采用美国Thought医学技术公司(Thought technology Ltd)提供的ProComp+/BioGraph多媒体生物反馈系统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测量前召集参加实验人员进行1次说明,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及仪器性能、治疗原理、生物反馈训练对个人可能的益处等,同时向被试保证实验安全.生物反馈时被试取平卧位,传感器置于前额部,电极置于前额部肌腹中部(眉上2 cm处),参考电极位于正负电极中点.反馈形式为声音信号,由主试口述放松指导语,当被试肌肉放松达到预置肌电值时,反馈的音乐声将持续不断;反之,当被试放松不够时,音乐声中止.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左右,共治疗5次,前2次为隔日进行,后3次每隔2~4 d进行1次.此外,被试每日要进行自我训练2~3次.
1.2.3疗效评估将生物反馈仪记录到的治疗前后的肌电值作为生理指标.选用焦虑自评量表[6] (SAS)、自评抑郁量表[6] (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6] (PSQI)调查了解心理亚健康学生干预前后的心理指标.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估.
1.2.4实验安排① 对正常对照组、心理亚健康实验组、心理亚健康对照组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量.测量正常对照组、心理亚健康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肌电值;② 测量心理亚健康实验组的基础肌电值,并进行5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记录每1次治疗时所达到的肌电最低值;③ 重测心理亚健康对照组的肌电值,并对心理亚健康实验组、心理亚健康对照组再次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量.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相关分析处理数据(SPSS110软件包),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77%,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8%.在394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899±093岁,其中男生223人(567%),女生171人(431%).根据CMI神经症识别图显示,394名军队医学生中,在分类Ⅰ(正常)的有174人,占442%;分类Ⅱ(准正常)的有136人,占345%;分类Ⅲ(准神经症)的有78人,占198%;分类Ⅳ(神经症)的有6人,占15%.我们对处于分类Ⅲ的78名学生进行了精神科访谈,排除高度怀疑为神经症的3名学生,排除不良心理状况持续时间<2 wk的学生2名,最后确定此次调查的394名军队医学生中有73名学生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占被调查的所有军队医学生的182%.
2.2两组学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心理指标比较将心理亚健康实验组治疗后心理指标与心理亚健康对照组后测心理指标作t检验发现(Tab 1),心理亚健康实验组治疗后的SAS标准分、睡眠时间和日间障碍得分和睡眠总分低于心理亚健康对照组后测值(P<005),而实验组治疗后的SDS抑郁指数与对照组没有差异.表1心理亚健康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后测心理指标比较(略)
2.3心理亚健康学生生物反馈治疗肌电变化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将心理亚健康实验组学生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肌电下降百分率与反馈前的SAS标准分及SDS抑郁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生物反馈治疗前后额肌电位的下降百分率与反馈前的SAS标准分有相关关系(r=0541,P&<005)与反馈前的抑郁指数无相关关系.
3讨论
3.1军队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本研究发现,军队医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为182%,该比例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从10%~30%[7,8]左右的结果相近似.该结果提示,军队医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与国内外普通大学发生情况大致相同.
3.2心理亚健康学生生物反馈治疗效果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心理亚健康实验组治疗后的肌电值、SAS标准分(焦虑水平)、睡眠时间和日间障碍得分和睡眠总分低于心理亚健康对照组同期重测肌电值(P<005);心理亚健康学生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量,与反馈前个体测定的SAS得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反馈前焦虑程度越严重者,肌电反馈效果越明显,由此可见,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理亚健康者的肌紧张力,从而减轻焦虑状况,同时有效改善睡眠状况.已有的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焦虑性神经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9],同时对失眠治疗也有效[10],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肌电生物反馈是一种将放松训练和行为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紧张焦虑经常伴随着高度的肌肉紧张,而焦虑紧张与肌肉松驰是不能共存的相反生物状态,肌电生物反馈仪可以将骨骼肌兴奋收缩产生的肌电活动及时地以大脑所熟悉的方法(听觉信号)加以显示,帮助人们对自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患者在全身放松的同时焦虑情绪也在改善,由于过度的紧张焦虑导致的失眠也会跟随焦虑情绪的缓解而消失,从而使紊乱的生理得到调节.生物反馈训练就是通过这样反复有意识的练习,形成一种固定的、随意的习得行为,使放松成为生活中习惯了的反应模式,这样可以达到有效、迅速地改善症状的目的.该原理同样也能说明本研究中生物反馈治疗对抑郁状态没有明显作用的原因.生物反馈的治疗原理是靠放松训练降低肌紧张从而减轻焦虑程度,但降低肌紧张与减轻抑郁程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因此,生物反馈对抑郁的缓解作用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军队医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比例为182%,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成熟的行为疗法在各种身心疾病领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干预尚属首次,本研究表明,生物反馈治疗对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的心理亚健康人群效果非常明显,而焦虑、抑郁、失眠是心理亚健康人群的主要3大症状,由此可见,生物反馈治疗对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1;22(12):54-55.
Dong L,Dong YZ.The appearance,reason and strategy of subhealth[J]. Med Phil,2001;22(12):54-55.
[2] 蔡明德,吴静.“第三状态”身心治疗刍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32-33.
Chai MD,Wu J. Physical and mental treatment of’the third status’ [J]. J Yunnan Coll Tradit Chin Med,1999;22(3):32-33.
[3] 李一云,屠鉴源,陈德沂,等.抑郁的亚综合征(SSD)的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1(4):48-49.
Li YY,Tu JY,Cheng DY,et al.The treatment of 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SSD) [J]. Nervous Dis Ment Hygiene, 2001;1(4):48-49.
[4] Rokicki LA.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1997;22(1):2141.
[5] 吴惠娟.生物反馈疗法对焦虑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20(5):438-439.
Wu HJ.The observation of the biofeedback therapy effect in anxiety neurosis [J].J Qiqihar Med Coll,1999;20(5):438-439.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0.
[7] 连长贵.大学生群体心理卫生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6(4):129-130.
Lian CG.The re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udy [J].Chin Ment Health J,1990;6(4):129-130.
[8] Lloyd C,Getrell KN.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medical students[J].Compr Psychiat, 1984;25:552-565.
[9] 凌继昌,李丕平,范俊英.生物反馈治疗焦虑性神经症9例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5;15(1):147-148.
Ling JC,Li PP,Fang JY.The analysis of biofeedback therapy effect in 9 patients with anxiety neurosis [J].Acad Med Suzhou,1995;15(1):147-148.
[10] 轧铸,季红光,王海明.生物反馈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1):74-77.
Zha Z,Ji HG,Wang HM.Biofeedback therap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Chin J Behav Med Sci,1997;6(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