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性尿失禁(USI)是女性较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见于经产妇和老年妇女,表现为一般体力劳动或大笑、咳嗽、打喷嚏时出现尿液不自主的漏出,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治疗女性USI方案多样,我院2005年8月—2006年2月采用THA法(童氏前路悬吊法)治疗14例USI,术后随访疗效显著,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收治USI患者14例,病程5~35年,平均20年;患者年龄34~68岁,平均51岁;其中5例已绝经。1例全子宫切除术后10年同时合并严重的膀胱尿潴留,术前膀胱残余尿150 ml。均为经产妇,产次1~5次,平均3次。
1.2 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症状及妇科检查诊断。检查时嘱患者屏气增加腹压,观察有无尿液溢出,如有尿液溢出而患者无排尿感,当腹压解除后溢出即停止,则为诱发试验阳性。对该类患者,检查者用右手中、示指伸入阴道,置阴道前壁尿道两侧,指尖位于膀胱和尿道交接处,向前上将膀胱颈抬高,再行诱发试验,如无尿液溢出,即为膀胱颈抬高试验阳性[1]。
1.3 手术方法 尿道置气囊导尿管扩充气囊,查清尿道和膀胱颈位置,阴道黏膜下和尿道旁沟注入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进行水分离,于尿道口下方约1 cm处正中切开至膀胱颈部位阴道前壁的黏膜,向两侧分离阴道壁达尿道两侧深部(45度方向),充分暴露耻骨降支,在平尿道口水平,在右坐骨海绵体肌肌腱及耻骨降支骨膜之间用0号Surgilon线缝合1针,沿耻骨降支上0.5 cm缝第2针,左侧同法处理。将4根缝线缝合在预先裁剪好的人工材料聚丙烯网片上(长4 cm 宽2.5 cm 蝶形),将一金属尿道扩张器插入尿道8 cm,再垂直竖立,将网片的4个角分别打结,打结顶端要触及金属尿道扩张器,使网片固定在尿道后壁上,取出金属扩张器,2-0可吸收线荷包缝合阴道筋膜,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壁。术后留置导尿管。
1.4 术后处理 13例术后4 h拔除导尿管后自行解尿,并大量喝水。其中12例B超示残余尿&<50 ml,排尿正常;1例排尿较困难,B超示残余尿150 ml,经再次留置导尿管24 h,生理盐水100 ml+庆大霉素16万U膀胱冲洗后拔除尿管,排尿恢复正常。1例68岁全子宫切除术后合并膀胱尿潴留的老年患者,术后持续保留导尿6天,每天生理盐水300 ml膀胱冲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每天每次0.1 g×7天,舒乐安定每晚2 mg×7天,术后第6天进行膀胱体操,第7天拔除尿管,嘱患者每次排尿结束时继续坐便盆1~2 min,以便最大限度排出残余尿,术后第8天B超示膀胱残余尿为0,效果显著。有性生活的妇女术后2个月禁止同房。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复诊。 2 结 果
2例术后1个月排尿时小腹略酸胀,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5例患者术后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排出,持续2个月净;余患者均无明显异常。2005年8月份手术4例患者随访9个月,排尿完全恢复正常;余10例尚在随访中,排尿基本正常。
3 讨 论
控尿的主动机制由膀胱颈、尿道括约肌和尿道肌肉组织的主动收缩来完成。当自主增加腹压,使肛提肌松弛、膀胱底下降,尿液少量进入尿道近端,反射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松弛尿生殖膈的随意肌,使尿液排出。当因分娩创伤和其他因素而致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或肌肉本身受损伤时,膀胱颈部下移,膀胱后角变平,尿道倾斜度加大,尿道变短及张力降低,可使其功能障碍,当腹压突然增加,膀胱内压增加时,尿道阻力不足以控制尿液外流,而使尿液不自主流出或喷出,即发生USI[2]。我们建议采用THA手术,当合并阴道膨出及子宫脱垂时,可同时行阴式子宫全切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THA手术系上海同济大学童晓文教授独创,已获国家专利,每年约有400多名女性尿失禁患者从中受益。该手术的特点是利用人工材料聚丙烯网片修复尿道中段的耻骨尿道韧带功能,对尿道形成有力的支撑,患者排尿时使尿道下段保持正常位置,且维持盆底功能形态的正常状态。该手术优点为手术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一般20~30 min),创伤小,安全有效,术中出血少,手术不需开腹,术后并发症少,恢复较快,费用低廉,一般患者均能承受。
对于超过60岁的老年妇女,手术后可适量给予阿司匹林及舒乐安定口服,可预防老年人脑部可能存在的微小栓塞灶所引起的反射性的尿潴留及尿失禁,同时术后保留导尿时间适当延长,并膀胱冲洗以防感染,在治疗尿失禁的同时对恢复膀胱功能也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郑 斐 ,邵温群.女性张力性尿失禁处理的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0,12(9):43-44.
[2] 岳 琏 ,李宝森,李秉琴,等.金属珠链膀胱造影对压力性尿失禁诊断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2,17(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