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脾;血管肉瘤;超声;诊断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9岁。左上腹膨隆3个月就诊。体检:左上腹扪及一包块,如婴儿头大,无疼痛。自述肿物渐增大,自觉乏力、不适,食欲差,无发热,有时牙龈出血,无鼻出血,无皮下淤血,无外伤史。超声提示:脾脏内多发实质性占位,考虑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血管肉瘤可能性大。血常规:红细胞2.27×1012/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23×109/L。手术完整切除脾脏,质量2 540 g。病理检查:脾脏弥漫性增大,切面可见多发结节,边界欠清,无包膜,部分结节内部可见坏死;诊断为脾脏血管肉瘤。
2 超声表现
脾脏弥漫性增大,外形失去正常形态,长250 mm,厚105 mm,肋下103 mm,超过腹中线70 mm,脾静脉增宽,内径10 mm;脾脏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形态欠规则,部分分叶,边界欠清,边缘不光滑,部分团块相互融合,部分团块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图1);彩色多普勒显示脾脏内部血流信号被推挤而走行弯曲,团块内部可见数条血流信号。脾脏与肝脏左叶及左肾界限清晰,肝脏未见异常,脾门与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手术后4个月复查,超声及CT均显示肝硬化,肝内多发转移灶,大量腹腔积液形成。
3 讨 论
脾血管肉瘤(angiosarcoma)是由脾窦(sinusoid)内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颇罕见, 主要见于老年图1 原发性脾脏血管肉瘤声像图 人,年轻人罕见,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远处转移常见。超声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最常见的脾脏恶性肿瘤为淋巴肉瘤,其次为罕见的血管肉瘤;淋巴肉瘤超声表现为脾脏增大,内见1个或数个圆形或分叶状或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滑,部分后方呈增强效应,常伴脾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本例患者超声表现为脾脏多发不均质低回声光团、边界欠清、部分结节内有坏死,而脾脏以外其他部位未见病变,所以考虑原发于脾脏的恶性肿瘤;本例术后4个月即出现肝转移。另外,与脾血管肉瘤需鉴别的是:①脾血管瘤,多无临床症状,脾实质内见不规则的实质非均质性强回声光团,边界清晰,内部呈筛网状。②脾转移恶性肿瘤,多有原发灶,肿瘤呈强回声光团或呈牛眼征,较易鉴别。转贴于
关于原发性脾脏血管肉瘤1例超声表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
- 关于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
- 关于血清IgE测定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
- 关于小鼠白细胞介素-12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
- 关于人OAZ突变基因的克隆构建及重组蛋白表
- 关于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对骨癌痛小鼠机械痛
- 关于菱形皮瓣在扩张软组织修复缺损中的应用
- 酒依赖患者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亲密度
- 关于电刺激参数对坐骨神经干兴奋性的影响
- 关于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
- 白花蛇舌草对正常器官氧化损伤防护效应的实
- PTEN抑制剂保护缺血神经元机制的分析
- 关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后囊撕开联合人工晶状
- 关于survivin——一种癌症治疗的新分子标靶
- 戊四氮诱导单次惊厥幼鼠海马碱性成纤维细胞
- 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 关于干扰素肌注联合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