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对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及其重要性、必要性。 方法 对4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结果 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检查使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诊断准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5%。 结论 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应作为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常规,其对手术术式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腮腺肿瘤;冰冻切片
腮腺为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体,涎腺肿瘤中尤以腮腺肿瘤多发,其比例高达80%,腮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占30%左右。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和首选方式,尤其首次彻底切除是治疗腮腺肿瘤的关键。但过于广泛的切除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如腮腺全切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概率远大于腮腺浅叶切除及局部切除[1] ,由于肿瘤的性质不同决定了手术的范围、方案的不同,且在首次手术中,治疗的及时、彻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病情的预后,故首次手术中快速准确的病理诊断尤为重要。现就我院1996-2005年的4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对术中诊断腮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男25例(占62.5%),女15例(占37.5%),年龄20~82岁,平均45.21岁。右侧腮腺23例,左侧腮腺13例,双侧腮腺4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取材,进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切除瘤体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将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冰冻切片检查的敏感度、特异性度准确度。
2 结果
40例腮腺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类型:良性35例(占87%),恶性5例(占13%);其中混合瘤18例(占45%),腺淋巴瘤为11例(占27.5%),乳头状囊腺瘤2例(占5%),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2例(占5%),腮腺囊肿2例(占5%),恶性肿瘤包括粘液表皮样癌2例(占5%),恶性混合瘤1例(占2.5%),乳头状囊腺癌1例(占2.5%),腺泡细胞癌1例(占2.5%)。
术中冰冻切片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5%。 表1 40例冰冻切片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略)
3 讨论
在临床中,对腮腺肿瘤手术前的诊断有以下3种方法,这3种方式各有利弊,对腮腺肿瘤明确诊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第1种方法是综合病史、临床检查、辅助检查并结合医生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腮腺肿瘤作出诊断;第2种方法为术前针吸活检并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来确定腮腺肿瘤的性质;第3种是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临床实践中发现,当瘤体较小或位于腮腺深部时,很难获得充足的组织进行细胞学活检,因此穿刺活检有可能漏诊或误诊。叶永康等[2] 认为,穿刺活检对炎症及肿瘤虽然有较高的诊断率,但易造成恶性肿瘤的种植,且患者惧怕疼痛不易接受,因此临床上难以列为常规检查。即使穿刺结果提示肿瘤仍需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Wong[3] 报道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可以检测出所有的恶性肿瘤,当怀疑肿瘤有恶性可能时,需做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进一步确诊。 目前,很多临床医师对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重视,认为其准确度值得怀疑,阳性率不够高,敏感度不够好,主要等病理结果,易造成二次手术。我科非常重视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对腮腺肿瘤进行多部位、多层次的取样,多位病理检验人员读片,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本组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5%,明显优于临床诊断,且避免了肿瘤的种植。我们认为,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应作为腮腺肿瘤手术常规,可为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本组有1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报告为良性肿瘤、部分细胞增生活跃,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究其误诊原因总结为取材有限、切片较厚所致。
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并非所有的冰冻切片都可快速准确可靠地得出诊断[4] ,冰冻切片检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欧新荣,粟红兵.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面神经分支功能性损伤[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4):371-372.
[2] 叶永康,红 穗,陈仲伟.良恶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2001,17(2):159-160.
[3] Wong DS.frozen section during parotid surgery revisited:efficacy of its applications and changing trend of indications[J〗.Head Neck,2002,24(2):191-197.
[4]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