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窥张家礼教授临证经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542 日期:2025-03-01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经方;,,医案;,,张家礼;,,辨证论治
 摘要:通过分析张家礼教授采用桂枝附子汤和乌头汤治痛痹、黄连阿胶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治失眠、定喘汤加减治哮喘、犀角地黄汤加味及三花汤治瘙痒等病案,阐明了张家礼教授变通运用经方、随证选用经方时方及博采众医家之长的临证经验。其临证经验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这对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经方; 医案; 张家礼; 辨证论治
   张家礼教授为全国知名的温病学专家,对仲景学说研究亦颇深。张教授尊崇仲景,喜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常“古方今方”联合使用,以针对病机为第一原则。我跟随教授1年余,受益匪浅,现将部分经验总结如下。
1 运用经方,灵活变通
张教授对《金匮要略》研究颇深,喜用经方,认为运用之大法宜:方证相对者用原方不必加减;主证病机相类,兼证有所不同,则贵在灵活变通。现举桂枝附子汤、乌头汤治痛痹案以小窥之。
王某,女,70岁,2002年11月10日初诊。自述有心肌缺血、风湿病史。两日前又受风寒,故前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牛王庙门诊部就诊。现症:腰以下恶寒疼痛,头昏耳鸣,喷嚏流涕,汗出,口干喜温饮,项强痛,心悸,胃痛泛酸,腹痛,手指足趾麻木,舌淡苔白,脉细弦结代。辨为阳虚兼风湿之痛痹,以祛风除湿、温经助阳之桂枝附子汤合良附丸加味。处方:桂枝10g,白芍15g,生姜10g(另包,先煎),大枣12g,制附片10g(另包,先煎),葛根20g,川续断20g,桑寄生20g,香附15g,高良姜15g,鸡血藤20g,茯苓20g,丹参30g,怀牛膝20g,川芎15g,炙甘草6g。处方两剂。附片、生姜以蜂蜜2两先煎1h以上,以不麻口为度。2002年11月13日二诊:诸症皆有好转,唯脘痞腹胀,纳差,以前方加减。处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另包,先煎),大枣10g,制附片15g(另包,先煎),香附15g,高良姜15g,鸡血藤20g,川牛膝20g,川芎12g,台乌12g,砂仁10g(后下),麦芽20g,炙甘草6g。处方两剂,煎法如前。2002年11月17日三诊:脘痞腹胀好转,诸痛亦有好转,膝关节仍疼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结代。虑及前法虽切中病机,但力量犹嫌不足。此次辨为寒湿痹阻之痛痹,以温经祛寒,除湿解痛之乌头汤加减。处方:制川乌20g(另包,先煎),麻黄绒12g,桂枝12g,白芍20g,生姜12g(另包,先煎),黄芪20g,露蜂房20g,姜黄15g,葛根20g,川续断20g,怀牛膝20g,鸡血藤20g,松节20g,砂仁10g(打),细辛10g(后下),炙甘草6g。处方两剂。制川乌、生姜以蜂蜜2两先煎1h以上,以不麻口为度。2002年11月20日四诊,诸痛又有好转,上方去砂仁、细辛,加桑寄生30g、苍术12g。处方两剂,煎法如前。
桂枝附子汤和乌头汤均为《金匮要略》之方,张教授常用以治痹痛,疗效较好,特别是乌头汤的止痛作用较强。本例患者初起阳虚又外感风湿,风邪在表故恶寒,头晕,喷嚏流涕,汗出;风湿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见诸痛症;素体阳虚故恶寒且舌淡苔白。用桂枝附子汤加味治疗,既取《伤寒论》之桂枝加附子汤温阳解表,又取《金匮要略》之桂枝附子汤祛风除湿,温经助阳,合用针对阳虚外感风湿之病机, 同时也寓有试探法之意。先用药力相对较缓之桂枝附子汤,后用峻猛之乌头汤。又因乌头药力峻猛,故三诊时用量相对较轻,四诊知其切中病机,故放胆用之。这种进退之法若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胆识是不宜贸然行事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23卷第1期   楼丹飞.管窥张家礼教授临证经验   张教授治疗各种疼痛,常根据疼痛部位选用药物。如病在上肢则用桂枝、羌活、桑枝、姜黄等,病在下肢用牛膝、木瓜、薏苡仁、苍术等,腰痛用杜仲、桑寄生、川续断,项强或痛用葛根,背痛用金毛狗脊,三叉神经痛用全蝎、僵蚕、川芎,坐骨神经痛用牛膝、威灵仙、细辛,关节疼痛用露蜂房(兼治牙痛或哮喘)等。
张教授治疗痛痹,除用上述两法外,亦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寒湿化热伤阴所致之痹痛,麻杏石甘汤治疗风湿化热化燥之痹痛,活络效灵丹治疗血瘀所致之痹痛等,乃“同病异治”之例。
另外,张教授常用泽泻汤加味治水饮性耳鸣,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阳虚血痹之肩周炎,半夏厚朴汤治痰凝气滞之梅核气,猪苓汤加减治湿热伤阴之前列腺炎,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瘕,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阳痹阻之胸痹,射干麻黄汤治冷哮,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瓜蒌汤、葛根汤辨证治疗刚柔二痉等等,验案不胜。
本人认为善用经方者,首先要对经方有深刻的理解,对其适应症的病因病机、主治证候及其方药组成等要了然于心;其次是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辨证准确,抓住病机,方可使“方药”与“病机”相对,从而取得较好疗效。同时,针对兼证又要善于灵活加减,方能把经方用“活”。
2 经方时方随证选用
张教授治学态度严谨,善用经方。同时,兼取各家之长,不尚门户之见,不墨守流派之戒律,不拘泥成方之羁绊,将经方时方融汇贯通。临床辨治,既用麻桂姜附,也用银翘桑菊,并认为选择经方时方,关键在于切中病机,两者运用得当均有药到病除之妙。如:黄连阿胶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治失眠案。
杨某,男,70岁,2002年11月3日初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牛王庙门诊部,有心肌缺血史,两月来失眠多梦,每晚睡眠仅3h,心烦,体瘦,脑鸣,纳差,腰酸,舌红少苔,脉细弦。辨为心肾阴虚,肝血不足,虚火上扰之失眠,治以黄连阿胶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处方:川黄连10g,阿胶12g,白芍15g,黄芩10g,炒酸枣仁30g,知母12g,丹参30g,北沙参20g,茯神20g,山药20g,柏子仁20g,五味子15g,山茱萸10g,远志10g,牡蛎30g(打),炙甘草6g。自加鸡子黄1个。处方3剂。药后失眠有所好转。
本例脑鸣、腰酸乃肾虚之象,舌红少苔、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征,故辨为心肾阴虚、肝血不足、虚火上扰之失眠。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牡蛎等加强安神之力,山药益气养阴,山茱萸补益肝肾,北沙参养阴,五味子滋肾生津,共奏养阴清热、安神宁心之功,乃经方时方合用之例。
张教授亦有用温胆汤加味治痰热内扰之失眠,酸枣仁汤治肝血不足之虚烦不眠,归脾汤治心脾两虚之失眠等。总之,经方时方选择的关键在于“谨守病机”,有时相互配合可增强疗效。 3 博采历代医家之长
张教授在深研《金匮要略》的同时,注意吸取历代医家之长,并验之于临床,积累经验,从而为我所用。如:定喘汤加减治哮喘案。
谢某,男,44岁。2002年10月13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牛王庙门诊部。病者患有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已两年有余。症见胸闷心悸,咳嗽黄稠痰,痰鸣气喘,腰酸,尿黄,大便结,睡眠差,盗汗,苔黄腻,舌红脉数。虑及以前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等治疗效果不佳,此次辨为痰热上壅、肾不纳气之哮喘,用定喘汤加减。处方:白果12g(打),麻黄根12g,款冬花12g,桑白皮15g,杏仁20g,黄芩12g,射干12g,桔梗12g,蝉蜕12g,地龙15g,鱼腥草30g,代赭石20g,山药30g,补骨脂30g,枸杞子20g,牡蛎30g(打),沉香8g,生甘草6g。服两剂后腰酸气喘大减。
患者胸闷,咳嗽黄稠痰,痰鸣气喘乃痰热壅肺之征,腰酸、气喘乃肾不纳气所致,内热故尿黄便结,阴虚盗汗,痰热扰心故心悸,有痰热故苔黄腻、舌红、脉数。用定喘汤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因盗汗故麻黄改为麻黄根,射干、桔梗、蝉蜕宣肺利咽,地龙平喘,鱼腥草清热解毒,山药补气养阴,补骨脂、枸杞子补肾之阴阳,代赭石、牡蛎、沉香降气平喘,共奏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
特别要指出的是代赭石合山药、牡蛎等乃张锡纯治喘之经验。古人论喘必责肺肾两脏,张锡纯认为肺肾与它脏尤其是脾关系密切。脾为升降之枢纽,脾不升胃不降,胃气上逆带动冲气上逆逼迫肺气上逆是喘证发生的根本原因。针对于此,他拟定了降胃镇冲,补脾敛肺之法。张锡纯治喘必用代赭石,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代赭石“为降胃镇冲要药”,并说“生赭石压力最胜,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诚有捷效”。用山药补脾肾之阴,牡蛎平敛冲气,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合用纳气归肾。本案张教授用代赭石、山药、牡蛎三味,又用补骨脂、枸杞子代山茱萸药力更强。
哮喘一证为临床常见证,张教授亦常用射干麻黄汤治冷哮,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咳喘,苇茎汤治痰热壅肺所致之哮喘,苏子降气汤合都气丸治肾不纳气、痰涎壅肺所致之哮喘,越婢加半夏汤治痰热郁肺所致之哮喘等等。
4 处方用药,平淡效佳
41 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瘙痒案 陈某,女,15岁,2002年10月14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枣子巷门诊部,症见全身尤其腰膝四肢皮肤出疹色红,瘙痒不已,入冬尤剧。有鼻衄史。唇红苔少舌红绛,脉沉细。辨为血热瘙痒,以犀角地黄汤加味。处方:水牛角20g,赤芍20g,丹皮12g,生地15g,青蒿20g,蝉蜕10g,紫花地丁20g,紫草12g,地肤子20g,苦参20g,全蝎6g,生大黄6g(后下),焦栀子12g,生甘草3g。处方两剂。药后病情好转。
方中以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焦栀子清热利湿,生大黄清热通腑,使热从大小便而去,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全蝎通络散结,蝉蜕祛风止痒,苦参、地肤子清热燥湿止痒,其中青蒿治湿热瘙痒为张教授用药特点之一。
42 三花汤治瘙痒案 周某,女,37岁,2001年9月14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枣子巷门诊部。症见脸部出疹色红,瘙痒不已,唇红,苔黄微厚,舌红。辨为风热夹湿之瘙痒,以三花汤加减。处方:银花20g,野菊花20g,红花3g,荆芥12g,白蒺藜12g,焦栀子15g,紫花地丁20g,蝉蜕10g,青蒿20g,地肤子20g,苦参20g,生甘草6g。处方两剂。药后有所好转。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云:“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三花汤乃张教授之经验方,由银花、野菊花、红花、荆芥、防风、白蒺藜、白芷、黄连、焦山楂、滑石、栀子、生甘草组成,治风热夹湿所致之瘙痒证。张教授常用荆芥、蝉蜕等祛风止痒,苦参、地肤子、青蒿等清热祛湿止痒,紫花地丁、紫草、丹皮清热凉血止痒,病重者还用川椒杀虫燥湿止痒,白矾解毒杀虫止痒,并结合外治法。青蒿一般用于清透阴分伏热,张教授却常用于治湿热性瘙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抑制皮肤真菌作用。在临证上,亦用四妙散治湿热所致瘙痒 。
四川人因喜食麻辣等因素,患慢性咽炎的人很多,故四川人感冒咳嗽大多伴有咽炎。张教授常用止嗽散治风邪咳嗽,桑菊饮治风热咳嗽,桑杏汤治燥咳,且治咳不忘伍利咽之药。张教授发现止咳与利咽并举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张教授常用银翘马勃散治风热咽痛,升降散治热毒所致咽痛(亦可用来治扁桃体肿大),玄麦甘桔汤治阴火上炎所致咽痛,半夏厚朴汤治痰凝气滞所致咽痛,甘露消毒丹治湿热蕴毒所致咽痛,麦门冬汤治阴虚所致咽痛等等。常用止咳利咽药物有:(1)木蝴蝶,别名千张纸、玉蝴蝶、云故纸、白故子、故纸、洋故纸等,苦寒,入肺肝二经,能清肺润肺,利咽止咳,舒肝和胃,常用木蝴蝶10g(后下)配伍治各种咽炎。(2)川贝,苦甘寒,润肺化痰止咳,常用川贝末6g冲服治肺热燥咳。(3)车前子,甘寒,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肺化痰,常用以治痰湿化热之咳嗽。(4)梨,味甘性凉,归肺经,清热化痰,生津润燥,是治燥热咳嗽之要药。常要求病人削两个梨,以梨皮做药引入煎,并将梨肉吃掉,以加强清热润燥之力。(5)桔梗、射干、蝉蜕、牛蒡子等亦是常用之药。
用治其他病症的经验有:蒲公英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故常用以治胃炎;鸡冠花苦凉,入肝肾二经,能凉血止血,固崩止带,故常用以治带下;酸枣仁甘酸平,常用以治肝血不足之失眠;夜交藤乃首乌之藤蔓,因其入夜则藤合故名,有养心安神,荣养络脉之功,还可交通心肾而安神,适用于肝肾阴虚而阳旺之虚烦不眠;地龙性咸寒,归肝经,功能清热熄风解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地龙能扩张支气管而有良好的平喘作用,故常用来治喘证;露蜂房甘平,归胃经,功能杀虫止痒,祛风止痛,常用于治关节疼痛、牙痛、喘证。
综观张教授的经验,临床辨治特点是“辨证论治”四个字,这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按照这四个字去做,就能解决临床上纷繁复杂的问题。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