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制剂对痤疮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532 日期:2025-03-01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李向阳,朱宇同,王艳芳,符林春,黄真炎,黄进梅,邢基斯,王冠军

【关键词】 青蒿油
  摘要:【目的】比较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和青蒿油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青蒿油和青蒿油纳米脂质体的药物培养基,分别观察其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孢子菌的抑菌效应。【结果】青蒿油纳米脂质体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648mg/L,而阳性对照药青蒿油的最低有效浓度为648mg/L,在0648mg/L浓度时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结论】通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可以增强青蒿油的抑菌疗效,减少用药量。
  关键词:青蒿油纳米脂质体;青蒿/治疗应用;痤疮,寻常/中药疗法; 丙酸杆菌,痤疮/药物作用;葡萄球菌,金黄色/药物作用;真菌/药物作用; 工艺学,制药
  痤疮为常见的慢性皮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高,90%以上青春期男女可有不同程度的皮损,严重者可引起毁容,15%患者因病情较重需要治疗。其发病主要与激素水平异常、皮脂腺分泌调节紊乱、微生物感染等有关。条件致病菌是产生痤疮的中心环节,皮脂毛囊中存在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糠秕孢子菌三种致病菌。因此,治疗痤疮的药物应该具有抑制三种致病菌的作用。而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具有易于粘附,可增加药物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强药效等优点。因此本实验将青蒿油制成纳米脂质体,采用试管药基法观察其对痤疮三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与青蒿油的作用进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药物    
  青蒿油由四川酉阳制药厂提供,含量为36g/L,批号:20001103,原液为微酸性,不溶于水及酒精,而微溶于吐温80。
  112 主要仪器  
  旋转蒸发仪由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提供,型号:XW80A;超声波粉碎机由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生产,型号:JY96Ⅱ;电子光学显微镜由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提供,型号:CK40SL;恒温培养箱由美国谢尔登公司提供,型号:HS2323。
  113 试剂    
  大豆卵磷脂由广东环凯生物科技公司分装,批号:200106450,纯度82%;脱氧胆酸钠由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提供,批号:20010518;氯仿由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10808,分析纯;甲醇由天津市四友生物医学技术公司出品,批号:20011108,分析纯。
  114 菌种    
  痤疮丙酸杆酸由北京市药检所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由北京市药检所提供;糠秕孢子菌由广东省皮肤病防治所提供。
  12 实验方法    
  121 青蒿油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取大豆卵磷脂275g,脱氧胆酸钠075g,青蒿挥发油18mL,置梨形瓶中,加入氯仿―甲醇(1∶1)溶解;旋转蒸发后除去溶剂,使磷脂等在瓶壁形成均匀的薄膜,然后在烧瓶中加入1539mmol/L氯化钠水溶液至20mL,振摇后即得柔性脂质体粗混悬液,在冰水浴条件下探针式超声5~10min,便可得纳米脂质体胶体溶液[1],最后在烧瓶中加入1539mmol/L氯化钠水溶液至100mL即可。
  122 制备青蒿油纳米脂质体的标准    
  (1)上述所得溶液放置30min后,没有分层、沉淀;(2)上述溶液,可以通过045μm醋酸纤维膜;(3)在电子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发现其微小颗粒直径都小于100nm,已基本达到了纳米技术水平(图1)。
  123 试管药基法    
  为测定青蒿油和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分别对三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从药物原液开始,按V青蒿油∶VLB肉汤为1∶100和V青蒿油纳米脂质体∶VLB肉汤为1∶100制成648mg/L的药物混悬液,用无菌的LuriaBertani(LB)肉汤作10倍递减稀释至000648mg/L。
  13 实验程序及操作    
  131 药基制备    
  取营养琼脂33g,酵母水解物05g,置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100mL,充分混匀,调pH至74,加热至琼脂完全融化后分装,每只试管分装18mL,分别加入各浓度青蒿油或青蒿纳米脂质体02mL,加塞、标记。
        
  132 对照设置    
  设普通培养基斜面作为对照管。
  133 高压灭菌    

  药基管和对照管在接种前均以105MPa/cm2高压灭菌30min,摆放斜面。
  134 菌液制备    
  将提前转种培养的菌种(菌龄24h),先用LB肉汤冲洗并制成菌液,菌液浓度为1×1010/L。
  135 接种    
  每只药基管加菌液1滴约03mL,以无菌巴氏管滴入斜面。其中痤疮丙酸杆菌接种后,以无菌棉球塞入试管中部,再加焦性没食子酸约10mg,以另一棉球覆盖,再滴入9434mmol/LNa2CO3约04mL,使之形成厌氧环境,加不透气橡皮塞,倒置于试管架上。
  136 培养    
  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置37℃恒温培养箱,糠秕孢子菌置26℃恒温培养箱,每天观察1次,连续2周。
  137 结果判定    
  培养至第6天,以不加菌的空白对照管为标准,最低1管无菌生长的药基管浓度即为对该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抑菌实验重复3次,最终结果取其重现值或中间值。
  2 结果
  青蒿油及青蒿油纳米脂质体的抑菌作用观察结果见表1。表1 青蒿油和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对痤疮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略)
  3 讨论
  青蒿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尚无报道。有实验研究表明,青蒿油有较强的抗浅部致病性真菌的作用[2],其抗真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及挥发油成分的中性和酸性部分[3]。别据报道柔性脂质体对水溶性大分子物质经皮肤渗透具有促进作用[4-6],柔性纳米脂质体在皮肤水合压力下发生变形,携药透过皮肤,普通脂质体主要与皮肤发生融合产生蓄积作用[1]。其中胆酸钠可用于提取细胞膜中的蛋白质[7],对于某些药物有皮肤渗透促进作用;离体实验中胆酸钠―磷脂混合胶团在较长的时滞(15h)后出现了明显的促渗效果,表明混合胶团中的磷脂与皮肤的缓慢融合也促进了胆酸钠对皮肤角质细胞蛋白质的提取。
  笔者曾将青蒿油纳米脂质体搽剂试用于36例痤疮患者,结果:基本痊愈(原皮损全部消退)8人,占222%;显效(原皮损消退75%以上)20人,占556%;有效(原皮损消退50%以上)4人,占111%;无效(原皮损无明显改变)4人,占11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停药后有复发现象。
  本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比较青蒿油和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对引起痤疮的三种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的抑制作用,并确定药物最低有效浓度。实验结果表明,青蒿油在最低有效浓度为648mg/L时对导致痤疮的三种主要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在最低有效浓度仅0648mg/L时对三种痤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孢子菌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因此,通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可以增强青蒿油的抑菌疗效,减少药物用量,该类产品作为外用搽剂治疗痤疮等皮肤疾病,有一定开发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健新,平其能,吴涛.环孢素脂质微粒经小鼠皮肤给药的渗透机理研究[J].药学学报,2000,35(10):782.
  [2]陈明,张传世.黄花油抗致病性真菌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88,21(2):75.
  [3]梁华清,廖时萱,娄达军.黄花油精抗真菌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2):30.
  [4]Cevc G,Blume G,Schatzlein A.The skin:a pathway for systemic treatment with patches and lipidbased agent carriers[J].Adv Drug Del Rev,1996,18(3):349.
  [5]Cevc G,Blume G.Lipid vesicles penetrate into intact skin owing to the transdermal osmotic gradients and hydration force[J].Biochim Biophys Acta,1992,1104(1):226.
  [6]Cevc G,Gebauer D,Stieber J.et al.Ultraflexible nanoliposomes,transfersomes,have an extremely low pore penetration resistance and transport therapeutic amounts of insulin across the intact mammalian skin[J].Biochim Biophys Acta,1998,1368(2):201.
  [7]Almog S,Lichtenberg D.Effect of calcium on kinetic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dilutioninduced micellar to lamellar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phosphatidylcholinecholate mixtures[J].Biochemistry,1988,27(3):87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