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艾滋病/中药疗法;,脾胃病/中药疗法;,平胃散/治疗应用
摘要: 【目的】观察平胃散对艾滋病(AIDS)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脾胃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9例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58例)采用中药平胃散加减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西药法莫替丁和吗丁啉口服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93%和71.43%,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计分比较,试验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胃散加减可以改善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脾胃症状。
关键词: 艾滋病/中药疗法; 脾胃病/中药疗法; 平胃散/治疗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多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症状,诸如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呃逆、腹胀等。国内报道,艾滋病并发症中,消化系统受累者占86.7% [1] 。我们采用平胃散加减治疗,包括因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所引起的上述症状,取得了一定疗效,兹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艾滋病的诊断根据国家标准《HIV/AIDS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2] 。(2)中医诊断:证属脾虚不运,湿阻中焦。症见恶心、呕吐、腹胀、纳呆、胃脘痛、呃逆、苔腻、脉滑 [3-4] 。
1.2 症状计分标准 [4] 纳呆:无症状计0分;食欲较差,食量减少1/3计2分;食欲不佳,食量减少1/2计4分;终日不思进食,食量减少2/3以上计6分。呕吐:无症状计0分;能忍受,不治可自行好转计2分;食后即吐,难以进食计4分;呕吐剧烈,甚至呕吐黄水计6分。腹胀:无症状计0分;偶尔,无其他原因计1发;时有发生,无其他原因计2分;经常发生,难以忍受计3分。呃逆:无症状计0分;偶尔,可以自止计1分;时有发生,不治可自行好转计2分;经常发生,难以忍受计3分。
1.3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5年6月至2005年 12月我院门诊病例,按不等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A组(试验组)58例,艾滋病期54例,无症状期4例;男性43例,女性15例;年龄19~65岁,平均37.7岁;病程0.3~11年,平均8.1年。B组(对照组)21例,艾滋病期19例,无症状期2例;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22~62岁,平均35.8岁;病程0.5~9年,平均7.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中药平胃散加健脾益气药如黄芪、山药等治疗。呃逆、呕吐者加用半夏、枳壳;腹胀者加用莱菔子,加大厚朴、陈皮用量;纳呆者加豆蔻、砂仁。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法莫替丁20mg,2次/d;吗丁啉10mg,3次/d。共观察4周,4周后判定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等标准 [4-5] 。痊愈:症状消失,症状计分(为各项计分的总和)为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计分下降超过50%;有效:症状改善,症状计分下降超过30%;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症状计分下降少于30%或增加。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症状计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脾胃症状(均P&<0.01),且试验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表1 两组疗效比较表2 两组症状计分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vs pre-T in the same group);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vs group B)
3 讨论
脾胃病变是HIV/AIDS患者常见病变之一,尤其是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及艾滋病期患者的症状更为突出,如疲倦、乏力、纳呆、腹胀、恶心呕吐等,属中医学“呕吐”、“胃脘痛”、“呃逆”、“痞满”等范畴,临床上以虚实错杂为多见,治当补益消导兼施。遵循此原则,我们采用平胃散加减,达益气健脾、理气燥湿之功。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主药为苍术,苦温辛燥除湿运脾力专,辅以厚朴则燥湿之功益强,配以陈皮辛香行气,协同厚朴顺气降逆为佐,再以甘草为使甘缓和中,发挥其能消能散之功,籍以调整脾运、胃消、肠动的功能,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我们采用平胃散加减治疗,方中苍术运脾,加用炒白术补脾,因苍术走而不守,长于燥湿健脾,而白术守而不走,专于健脾燥湿,故对脾虚湿阻之痞满、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疗效甚佳;木香、厚朴理气消胀,加党参、黄芪以加强益气健脾之功。有研究表明,平胃散可促进大鼠的胃排空,具有促进大鼠胃运动功能的作用 [6] 。国内专家先后对上千 种中草药进行了抗艾滋病药效的研究,从中已发现 近百种具有抑制、拮抗HIV活性的作用,认为这些中草药能够拮抗艾滋病的原因在于它们具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等功效,从而可调节、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抑制HIV的生长 [7-8] 。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居于脏腑之中,胃主受纳腐熟饮食水谷,脾主转输运化水谷精微物质,人体脏腑、形体全靠水谷精微的濡养,津液气血阴精亦赖以化生,故脾胃健旺,则生机勃勃,形体壮实,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内经》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明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因此,即使正气亏虚,只要脾胃功能健旺,饮食、药物能入,则虚痨之症也易于恢复;如脾胃衰败,饮食、诸药难入,正气不复,邪气更甚,常可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所以,治疗与保护脾胃,是决定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Misha Cohen [9] 认为脾胃是HIV首先侵犯的器官。HIV侵犯脾胃,往往导致脾胃消化运动功能障碍,HIV抗体阳性的无临床症状者,最早发现的征象就是脾胃功能减退;具AIDS相关证候群患者,常表现疲劳、淋巴结肿大、稀便、鹅口疮、自汗、盗汗等症状。我们有理由认为,传统中医药的介入,可以改善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卫平,张复春,唐小平,等.艾滋病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3):14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协调小组,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防治中心.11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培训资料[C].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2辑.1995:110-112.
[6]王学清,张卫卫,李岩.平胃散对大鼠胃排空影响的实验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6):719.
[7]吕维柏.艾滋病的中药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1997,38(6):368.
[8]张娴,方曙.中药防治艾滋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20.
[9] Cohen M.The chinese Way to Healing:Many Paths to Wholeness [M].Berkeley/Putnam Group.September,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