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对腹膜炎术后疗效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522 日期:2025-02-28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通腑泻热
    摘要:【目的】观察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按入院顺序选择3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病例作为试验组,术后6h开始运用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治疗,选择同期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病例28例作为对照组,术后不用中药和电针治疗,两组西医治疗方法相同。观察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情况。【结果】试验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032±434)h、肛门排气时间为(2943±966)h及排便时间为(4069±1369)h,与对照组的(3066±606)h、(4066±1733)h、(6648±1758)h相比,均有明显缩短(均P<005);此外,试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症状性肠粘连、MODS、MOF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较好。
  关键词:腹膜炎/中药疗法;通腑泻热合剂/治疗应用;灌肠;腹膜炎/针灸疗法;穴,足三里
  急性腹膜炎是急腹症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贻误治疗,常可发展为肠源性脓毒血症、全身炎症性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导致死亡。临床上常用抗感染、液体疗法和对症处理治疗,在改善和恢复胃肠功能方面仍然欠缺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致常常延长了治疗时间,并伴有较多的副作用,而传统中医药在这方面则有一定的优势。我科在2000年10月~2002年4月间,对32例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治疗,并与28例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腹膜炎诊断标准[1],腹膜炎体征或板状腹占全腹部的1/2以上,或在两个象限以上者。
112   排除标准   ①病情较重,不适合灌肠、电针治疗者;②直肠病变,手术后不适合灌肠者。
  113 一般资料  
  将60例符合标准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0~90岁,平均542岁;原发病因:胆囊坏疽穿孔2例,消化性溃疡穿孔12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外伤性肠破裂2例,阑尾坏疽穿孔10例,外伤性肝破裂2例,绞榨性肠梗阻并肠坏死1例;发病时间2~72h,平均316h。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6~86岁,平均528岁;原发病因:胆囊坏疽穿孔1例,消化性溃疡穿孔10例,外伤性脾破裂2例,外伤性肠破裂3例,阑尾坏疽穿孔8例,外伤性肝破裂2例,绞榨性肠梗阻并肠坏死2例;发病时间1~72h,平均329h。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酸碱水电解质紊乱。试验组于术后6h另予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2次/d;加电针足三里穴30min,每2h1次,至胃肠功能恢复为止。对照组术后不予通腑泻热合剂灌肠及电针治疗。
  通腑泻热合剂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用制剂,批准文号:(97)穗卫医制(省)字第A259号,主要成分为大黄、虎杖、芒硝、栀子、地胆头、银花藤等,功能是通腑泻热、活血祛瘀,主治外科急腹症、中医阳明腑实证等。以通腑泻热合剂250mL,装于输液瓶中,输液管末端接肛滴管或导尿管,按保留灌肠方法操作,肛滴管插入肛门深度为10~15cm,以20mL/min左右速度滴入,维持时间10~15min。电针治疗仪为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型号为G68051A,功耗80A,电压AC220V/50Hz,DC6V;穴位选双侧足三里,电针选择A频(连续波)。
  13 观察指标  
  13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主要观察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以3min内肠鸣音超过12次,且音调较高;排气或排便,腹胀消失或明显减轻为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准[2]。观察方法:试验组于灌肠后2h起(对照组于手术后8h起)记录每分钟肠鸣音次数,每小时记录1次,每次听诊肠鸣音3min,并分别记录肛门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   132 并发症和死亡情况观察  
  主要观察肺部感染和症状性肠粘连等并发症和MODS、MOF以及死亡情况。肺部感染和症状性肠粘连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MODS诊断标准参照文献[4];MOF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表1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略)
  22 术后各种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MODS、MOF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表2 两组术后各种并发症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是外科最常见的严重急腹症并发症,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肠源性脓毒血症、SIRS、以及MODS和MOF而导致死亡。急诊手术、抗炎、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胃肠减压是治疗腹膜炎的主要手段。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刺激及麻醉等原因造成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性抑制,出现生理性肠麻痹,肠道功能抑制时间太长,肠内容物不能排空,则加重肠源性脓毒血症,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术后恢复肠道功能对全身器官功能的保护和各种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影响着疾病转归。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肠功能麻痹符合中医的腑气不通、气血瘀闭、胃肠传化通降失司的病机特点。而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6-9]:中药攻下通腑、泻热、活血化瘀之剂,具有增加胃肠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肠粘膜屏障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此外,足三里属胃经的合穴又是强壮要穴,有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能通达气机、调整胃肠功能[10]。两者配合使用,共奏调和气血、泻腑清热、推陈出新的作用,使胃肠功能较快恢复,达到菌毒并治,改善疾病预后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配合西医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方法,结果显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单纯西医治疗有所提前,术后各种并发症与MODS、MOF及病死率也减少。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的早期治疗不受禁食胃肠减压限制,且经肠道吸收入血发挥治疗作用;电针循经取穴足三里,双向调节胃肠肌电而改善胃肠功能[11-12]。证明该方案对促进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机体的康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第二册)[S].广东省卫生厅编印,2003.28.
  [2]康复笑,韩宜印.生大黄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8(3):167.
  [3]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王今达,王宝恩.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S].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6):346.
  [5]陈德昌,刘大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定义与诊断标准[S].临床医学杂志,1989,5(2):59.
  [6]陈海龙.中医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20.
  [7]陈德昌.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2):87.
  [8]游尔斌.通里攻下法防止术后粘连[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27.
  [9]倪孝儒,李乃卿.通腑汤直肠高位滴注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61.
  [10]王东燕.电针治疗术后肠麻痹20例[J].中国针灸,2000,20(5):116.
  [11]李兰.胃肠电研究进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6-239.
  [12]万达敏.针刺足三里对猫胃电的影响及神经机理的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98,4:2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