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对首发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SCL90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291 日期:2025-10-15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李田妹,颜成裕,唐旭,柯峥

【摘要】 目的 对首发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一级亲属SCL90的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8例在本院开放病房住院的首发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随机分成两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心理干预的为干预组(50例),未接受心理干预的为对照组(48例)。于入组时、4周及出院时测定其SCL90得分,对比分析得分结果;并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追踪。结果 两组入组时的SCL90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高于常模 (P&<0.01或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低于入组时,对照组只是在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入组时,而躯体化、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无明显下降,且干预组出院时的焦虑及精神病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6.277, P&<0.05)。结论 首发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存在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SCL90评分,提高生活质量,间接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心理干预;SCL90;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特殊疾病,在社会上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家庭成员患有精神分裂症,尤其是急性起病者,患者一级亲属既要面临经济、工作、护理等相关问题,同时还要承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对患者预后的担忧,心理应激程度大,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早期对患者一级亲属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家属顺应这一应激过程,并对比干预前后亲属SCL90得分的变化及患者预后的改善情况。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收集我院开放病房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住院患者亲属共100例。入组条件:(1)首次发病、首次住院、病史≤3月,诊断为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的一级亲属;(2)该亲属在住院期间陪护;(3)患者及亲属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将100例患者一级亲属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住院不足4周的视为丢失,共完成98例,其中干预组50例,对照组48例。干预组中一级亲属为父母的28例,为子女的7例,为配偶的15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7例,中学或中专的30例,小学的12例,文盲的1例。对照组中一级亲属为父母的31例,为子女的4例,为配偶的13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4例,中学或中专的31例,小学的13例。两组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干预组的干预对象在患者住院同时即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1)进行精神分裂症系统知识讲座,帮助认识此病的发病特点、治疗过程、愈后情况、可能发生相关意外及防范处理措施,每周1次,每次40 min。(2)介绍机体的正常心理反应过程及自我调节机制,并介绍几种简单心理调节方法,帮助识别异常心理反应及该寻求何种解决方式,每2周1次。(3)采用座谈方式,根据SCL90得分,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支持。
  
  于入组时、4周、出院时测定患者一级亲属的SCL90得分,并采用自制调查表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随访、记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SCL90评分的变化
  
  两组入组时的SCL90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低于入组时,对照组只是在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入组时,而躯体化、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无明显下降,且干预组出院时的焦虑及精神病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表1 首发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SCL90评定结果(略)  

  与常模比较:*P&<0.01或0.05;两组出院时比较:▲P&<0.01。

  2.2 两组患者预后的比较
  
  干预组:继续学习或工作18例,在家休养协助家务22例,症状控制、生活被动5例,病情反复5例(其中1例复住院2次)。全部患者能坚持服药接受治疗,依从性好。
  
  对照组:继续学习或工作10例,在家休养协助家务17例,生活被动9例,病情反复12例(7例复住院治疗),26例坚持服药治疗,12例间断服药,8例完全停药,2例已在住院治疗(1a后随访时);1例患者丈夫于患者住院5个月后患精神分裂症在我院就诊治疗;1例患者家属怕被传染而隔离患者。干预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6.277,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高的常见慢性精神疾病,对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影响。其中针对患者亲属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严文琼[1]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综合自测健康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状况均显著不如一般人群。另外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24],显示他们存在较高的易感素质,易诱发心因性应激障碍及其它相关疾病。本研究选取在疾病初期,尤其是急性起病的患者一级亲属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观察到患者一级亲属的心理应激是多层次、多方面、程度更大。其SCL90得分与常模比较,显示入组时患者一级亲属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增高(P&<0.01或0.05),表明他们存在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而患者一级亲属心理应激多来自对疾病的病因、特点、治疗及预后不了解,产生内疚自责、不知所措以及对前途忧虑方面的心理反应。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同时对其一级亲属进行心理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讲解、今后的治疗及防护措施,介绍正常心理反应过程及自我调节机制、帮助识别异常心理反应及寻求帮助。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出院时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低于入组时,对照组只是在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入组时,而躯体化、偏执及精神病性得分无明显下降,且干预组出院时的焦虑及精神病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早期对患者家属介入心理干预,能缓解其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对照组中1例患者丈夫5个月后患有精神分裂症,考虑可能与持续存在心理应激障碍诱发有关。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类特殊疾病,易反复发作,需长期服药,造成家庭负担较重[5],本研究1 a后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预后好,继续参加工作学习率高,治疗依从性好,复发率低。上述结果提示在早期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正确对待和处理患者的治疗方法,能解除家属焦虑,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避免把负面情绪带给患者,间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严文琼.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测健康状况[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5):294.

  [2] 董小惠,安宝富,祁曙光.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家属的探索眼球活动障碍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6):377379.

  [3] 吴天诚,李鸣,顾秀华,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持续性注意功能[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16(3):139141.

  [4] 姚静,李涛,郭兰婷,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人格特征的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8,41:193195.

  [5] 翟金国,赵靖平,陈晋东,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4):23323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