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颖海,李飞虹,姜汉国,罗泊涛,陈小毅
【摘要】 目的 分析猝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猝死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86例猝死案例的尸体解剖资料,分析猝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发生的性别、年龄、季节、诱因、主要病症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86例猝死经尸检病理诊断为心源性猝死的有58例(58/86,67.4%),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心源性猝死的51.7%(30/58),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占心源性猝死的10.3%(6/58)。结论 猝死中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科学系统的尸检可以明确猝死的原因,可为医学鉴定和解决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对提高医疗质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减少猝死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猝死;尸体解剖;病理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utopsy of 86 cases with sudden death (SD). Methods The information from 86 autopsy cases with SD was collected. The association of pathological features with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x, age, season, motivation and main disease was analyzed. Results of 86 cases SD, 58 cases (67.4%) died of heart attack diagnos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mong the heart attack cases, the cases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accounted for 51.7% (30/58), and the case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ccounted for 10.3 (6/58). Conclusion Heart attack is the commonest cause of SD.
Key words: sudden death; necroscopy; pathology
猝死(sudden death,SD)又称急死,是指貌似健康而无明显症状的人由于潜在某种疾病或机能障碍所引起的突然意外的非暴力性死亡[12],其完整术语为急速的意外的自然性疾病死亡(sudden unexpected natural death)。由于绝大多数SD发生在医院外,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因此,SD发病急和病死率高已成为国内外的医疗保健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医疗纠纷涉及法医学鉴定的案例不断增多,而有关法医学病理尸检的研究报道不多。本文就86例猝死尸检的临床病理学作了研究,旨在为粤西地区各医院能够准确诊断和防治SD发生以及对SD的全面认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03-2009年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受理粤西地区尸检案例336具,其中排除暴力因素致死符合猝死诊断标准的案例86例(86/336,占同期检验案例的25.6%)。
1.2 方法
1.2.1 组织病理学检验
86例均进行系统的尸体解剖病理学检查。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必要时加做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合猝死发生经过、尸检肉眼所见及镜下观察结果,确定引发猝死的主要病症和诱因,从中分析影响SD发生的因素及其干预方向。
1.2.2 猝死的诊断标准
平素健康或患有某种疾病,但病情稳定,突然发病或病情急骤恶化,在12h[1]内发生意外死亡并被排除自杀、他杀、中毒、外伤、电击、高低温、窒息等因素致死者可诊断为猝死(猝死的时间指从发病开始到死亡的时间,各家标准不一:国际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和WHO联合规定24h内死亡为其时限;Naseda和Talbott规定为1h内;Adelson规定为2h内;Tuthill和杨清玉提出12h内)。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6例猝死的年龄、季节分布及性别比;猝死与诱因、主要病症的关系(见表1~2)表1 猝死与诱因的关系(略)表2 猝死与主要病症的关系(略)
86例猝死中,年龄≤30岁的有20例,31~50岁的有43例,≥51岁的有23例;春季猝死人数19例,夏季36例,秋季21例,冬季10例;男女比率为77∶9 。
2.2 猝死的主要病理形态学特征
2.2.1 冠心病
30例(30/58,51.7%)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肉眼观察:主要表现为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左心室壁增厚,有2例左心室破裂并心包积血;冠状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呈偏心狭窄Ⅲ~Ⅳ级。光镜下观察:⑴心肌缺血:灶性心肌萎缩,不同程度的灶性心肌细胞肥大,灶性肌浆溶解、心肌断裂,间质淤血水肿、灶性出血、灶性纤维组织增生;⑵心肌梗死:急性期见心肌细胞横纹模糊,核固缩深染或消失,心肌断裂、肌浆溶解,间质疏松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肉芽组织长入梗死灶而发生机化(图1)。冠状动脉镜下显示冠状动脉壁有粥样斑块或伴有钙化及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等复合性病变,部分冠状动脉管壁有较多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冠状动脉起始部异常狭窄引起的猝死常常不易被发现。本组资料中有1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口狭窄,肉眼见主动脉根部冠状动脉开口处直径为4mm,右冠状动脉开口属于明显狭窄[1],直径为1.4mm;镜下表现为心肌小灶性坏死,右心室灶性心肌间质脂肪浸润,冠状动脉无病变。
本组资料中冠状动脉畸形1例,肉眼见距左冠状动脉开口1.2cm处冠状动脉质硬,直径约0.8cm,管壁不规则,有多个狭窄的管腔样结构,内见红色血凝块;镜下见多个大小不等血管,其中两条较大的血管有较完整的管壁,为大量玻璃样变的红染均质物,其余血管壁厚薄不一,有的部位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管腔内充满红细胞(图2)。
2.2.2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6例(6/58,10.3%)是由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引起[36]。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右心房、左室也有散在病变,严重者心肌几乎全层被脂肪组织取代(图3)。镜下见心肌细胞萎缩,纤维及脂肪细胞浸润于心肌层(图4),2例伴炎细胞浸润。
2.2.3 心肌炎和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5例(5/58,8.6%)。镜下心肌细胞变性、灶性坏死,大量炎细胞(多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病灶[7](图5);单个病灶有>100个的炎细胞或多个小病灶,每个小病灶有>50个的炎细胞[8]。
扩张型心肌病2例(2/58,3.4%),肉眼见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500g),心尖钝圆,心腔扩张,左心室乳头肌扁平,二尖瓣膜周径分别为8.9、9.1 cm,冠状动脉壁及腔未见明显异常。镜下主要改变为心肌细胞不均匀肥大,排列较规则疏松,核大深染,心肌细胞变性,灶性纤维化。
2.2.4 高血压性心脏病
3例(3/58,5.2%)的心脏体积均明显增大、质量增加(>450g),左心室壁明显增厚(>2 cm),左心室乳头肌、肉柱明显增粗,心腔无扩张。镜下多数心肌细胞肥大,核大深染甚至见双核;肾入球小动脉及脾中央动脉壁增厚玻璃样变性,腔狭窄。
2.2.5 慢性心瓣膜病
2例(2/58,3.4%)均为二尖瓣狭窄。尸检心脏体积增大,左心房壁增厚,左心房腔略增大,左心室无明显变化;二尖瓣瓣膜明显增厚变硬,其中1例见大量大小不等似葡萄串的灰白色赘生物;二尖瓣腱索粗硬;右心房、室及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无明显异常。镜下见左心房心肌细胞肥大,灶性心肌细胞断裂、溶解,心肌间质淤血水肿,二尖瓣瓣膜白色血栓形成并机化及纤维化。
2.2.6 主动脉粥样硬化并夹层动脉瘤破裂
3例(3/58,5.2%)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4、43、53岁,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按DeBakey等[8]的分类,24岁这例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Ⅱ型,另外2例属Ⅰ型,破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肉眼观察:心包腔积血、心包填塞,主动脉壁见粥样斑块并夹层动脉瘤形成及破裂。光镜下可见主动脉内、外膜层分离,中膜弹力纤维断裂、坏死,周围大量红细胞及炎细胞浸润。
2.2.7 肺动脉栓塞
4例(4/86)中,3例为血栓栓塞,1例为羊水栓塞。前者见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处有红色血栓阻塞,后者表现为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见大量羊水成分,如角化物、胎粪等,免疫组化CK阳性。
2.2.8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本组中3例(3/86)均为脑血管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广泛大出血导致猝死。镜下见局部蛛网膜下腔血管管壁厚薄不一,管腔不规则,见钙化灶。
2.2.9 肉芽肿性炎
1例(1/86),31岁男性,被人追打后死亡,有吸毒史,排除暴力及中毒致死。尸检见肺组织切面有灰白色实变小病灶;左心室壁厚1.5cm,左心室乳头肌明显增粗。镜下肺组织局部见非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由多核巨细胞、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病灶中央无干酪样坏死,个别多核巨细胞胞浆中出现类似星状小体的结构(图6)。左心室镜下见局部有非干酪样坏死肉芽肿形成,由多核巨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构成;局部间质瘢痕形成。
2.2.10 胸腺淋巴体质
1例(1/86)男性猝死者,年龄分别为27岁。尸检未发现任何致死性疾病及病变,多个脏器表现为充血水肿,胸腺体积为3cm×7.5cm×3cm。镜下:胸腺皮质内淋巴细胞丰富密集,髓质内出现生发小体;脾、胃壁、阑尾等处的淋巴组织增生,伴有肾上腺皮质萎缩。
3 讨论
3.1 关于猝死与年龄、性别及季节方面
本组资料统计学结果显示:猝死发生的年龄高峰在31~50岁(43例),平均年龄为(42.4±13.2)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77∶9;夏季炎热,是猝死发生的高峰期。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31~50岁年龄段的男性社会生活负担较重,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较大,其中多数人嗜烟酒,因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从而增加了猝死发生的可能性。
3.2 关于猝死与诱因方面
主要诱因有争吵、激动、紧张、运动、劳累等,尤其是对原有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者,上述诱因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急性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心肌电生理紊乱,室颤阈值降低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导致猝死[2]。另外,因注射、手术及药物等诱发猝死的有7例,占8.1%,这类案例往往牵涉到医疗纠纷问题,是直接死因还是诱因成为了司法鉴定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3.3 关于猝死与主要病症方面
86例尸检病理诊断为心源性猝死的有58例(67.4%),居首位,其主要病症有冠心病、ARVC、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包填塞(夹层主动脉瘤破裂)、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血栓栓塞等。引起猝死的呼吸系统疾病5例、中枢神经系统3例、免疫系统疾病3例、传染病2例、生殖系统疾病1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心源性猝死的51.7%,居首位。冠状动脉性猝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病变动脉的支数、病变节段长短和斑块的性质等关系密切,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状动脉的急性阻塞、心肌缺血、梗死致区域性心肌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是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9]。值得注意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已不再都是老年患者,而是越来越年轻化,本资料中最年轻的是25岁男性,并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疾病。
ARVC占心源性猝死的10.3%,居第二位。ARVC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和(或)病毒感染有关的心肌疾病[1013]。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临床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和(或)猝死,男性多见,早期伴或不伴心律失常,而猝死可以是该病的首发表现,生前多不易作出临床诊断,猝死者确诊须进行系统的尸检。心肌细胞萎缩、消失,脂肪纤维组织浸润心肌层或伴炎细胞浸润是ARVC的病变基础,可影响心肌收缩,造成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引起心律失常和(或)猝死的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依靠有创和无创的心电学和影像学证据,包括12导ECG、信号平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心室造影、心内电生理检查(EPS)、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对ARVC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6,14] 。
急性心肌炎是40岁以下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原因之一,而病毒性感染是引起心肌炎最常见的原因,与心肌细胞弥散损伤和(或)炎症累及传导系统有关[15]。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主动脉疾病中,夹层动脉瘤破裂是常见的一种,累及升主动脉的动脉瘤破裂导致主动脉根部、心包腔大量积血和典型的心包填塞,从而引发猝死。
3.4 关于猝死中死因不明的情况方面
有14例猝死的死因不明,其中1例胸腺淋巴体质,1例抑制死。胸腺淋巴体质与猝死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正常人青春期后胸腺组织开始进行性萎缩,最后几乎全部被脂肪组织所取代。本资料中1例胸腺淋巴体质,仅见胸腺组织未退化、淋巴组织增生并伴肾上腺皮质萎缩,可能因此造成应激机制不健全,在一些轻微刺激下发生急性循环呼吸衰竭而猝死[1]。
本资料中抑制死1例,15岁男性,与同学争吵被轻微打击胸部后,当场倒地身亡,尸检病理学及法医学均未发现致死原因,组织病理学改变仅表现为各脏器淤血、水肿,因此,考虑其猝死可能是由于胸部心脏抑制系统(延髓中枢的迷走神经背侧核与周围的联系纤维组成了心脏抑制)反射性反应敏感区受到对常人不致为害的轻微打击损伤后,通过感觉神经向心性传导,再通过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而对心肌的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等心脏传导系统功能活动起着抑制作用,导致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急性心肌缺血乃至心搏停止或心跳骤停;或者呼吸运动也受到抑制而导致心跳、循环以及呼吸停止[2]。因此,对这部分“阴性”猝死案例尚待深入研究,以期给医疗纠纷等司法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通过对粤西地区86例猝死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规律,涵盖了性别、年龄、发生季节、诱因和主要病症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学和法医学研究猝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认识到猝死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多因素的复杂性,猝死并非都是潜在性器质性病变发展的不可逆转的顶点,而有时是功能性的,如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等,此时如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抢救,如除颤或起搏,即可转危为安[2]。猝死中心源性猝死最常见,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对猝死的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16]。
参考文献
[1]徐英含.最新法医病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 455589.
[2]郭景元.现代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1261.
[3]尚建国.以猝死首发表现的ARVC 1例[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5,19(1):7374.
[4]Wang H Y,Liu L,Li L,et al.Pathologic features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 myopathy with severe heart failure[J].Zhonghua Bing Li Xue Za Zhi,2008,37(3):169173.
[5]d'Amati G, Leone O,TizianadiGioia C R, et al.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 myopathy: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 based on a revised definition of pathologic patterns[J].Hum Pathol,2001,32(10):10781086.
[6]浦介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研究进展[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6,6(2):6567.
[7]王红月,黄文丽,杨荣福,等. 云南不明原因聚集性猝死中心肌炎病例的病理特点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7, 36(12): 805809.
[8]DeBakey M E, Henly W S, Cooley D A,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aorta[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65, 49:130149.
[9]韦立新,石怀银,郭爱桃,等.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差异[J].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8, 27(3): 168170.
[10]Smith M, Kickuk M R, Ratliff N B.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study of two sibling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J].Cardiovasc Pathol,1999, 8(5):273278.
[11]Lobo F V, Heggtveit H A,Butany J,et al.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morphological findings in 13 cases[J]. Can J Cardiol,1992,8(3):261268.
[12]Grumbach I M, Heim A,Vonhof S,et al.Cossackievirus genme in myocardium of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cardiomtopaghy[J]. Cardiology,1998,89(4): 241245.
[13]Bowles N E, Ni J,Marcus F,et al.The detection of cardiotropic viruses in the myocardium of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cardiomyopathy [J]. J Am Coll Cardiol,2002,39(5): 892895.
[14]SenChowdhry S, McKenna W J. The utili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J].Curr Opin Cardiol,2008,23(1):3845.
[15]刘明,王慧君.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17(7): 445447.
[16]Saxon L A. Sudden cardiac death:Epidemiology and temporal trends[J].Rev Cardiovasc Med,2005,6 (Suppl 2):S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