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例翻译的意义看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743 日期:2025-09-29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翻译的意义;译者主体性;必要性

布龙菲尔德,特里尔等语言学家认为译作和原作都是创造性的文本,译者和原作者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同源同质”关系(倪万辉,2007)。晚年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寓于语言的使用中,意义服务于交流。这种动态的意义观否定了译者是奴仆或搬运工的观点,它要求译者在译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译者要根据语境,结合原作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景,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译入语和译出语的知识准确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以下笔者根据个例翻译的意义讨论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1 不善于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个例

  以下黑体部分的译文是译者没有在把握好意义特点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主体性的结果。(1) “What! My flower! ” she pleasantly began, shaking her large head at him. “ You’re there, are you! Oh, you naughty boy, fie for shame! What do you do so far away from home Up to mischief, I’ll be bound…”

  原译文:“什么!我的花儿!”她向她摇着她的大脑袋开始愉快地说道。“你来了,是不是!哦,你这淘气的孩子,唉,你离家这么远作什么淘气,必然了….(狄更斯,1978:380)(董秋斯译)

  (2)High vaulted rooms with cool uncarpeted floors, great dogs upon the hearths for the burning of wood in winter time, and all luxuries befitting the state of a marquis in a luxurious age and country.

  原译文:高拱顶的房间内,没铺地毯的地板显得凉爽,几条大狗趴在冬天烧木柴的几个壁炉台上,陈设着在一个奢侈时代和国家里适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奢侈品。(狄更斯,1993: 158)(石永礼、赵文娟译)

  (3)“Why do you want to start on that again” said Carrie. “You were to blame.”“No, I wasn’t,” he answered.

  “Yes, you were, too,” said Carrie. “You shouldn’t have ever told me such a story as that. ”

  “你为什么又提起那事情来”嘉莉说。“应该要怪你。”

  “不,不能怪我,”他回答。

  “是的, 也应该怪你,”嘉莉说。“你就不应该对我讲那样的故事。”(德莱塞,1980: 227)(裘柱常、石灵译)

  (4)Mrs. Hurstwood retained this(jealousy) in such form that subsequent influences could transform it into hate.

  原译文:赫斯渥太太紧抱着妒忌,甚至使以后的影响会把它转变成憎恨。(德莱塞,1980: 203)(裘柱常、石灵译)

  以上译文的黑体部分都是取词典义项的最常用意义,即第一义项,这种简单的选择是否合适呢答案是否定的。译文(1)的flower被译为“花儿”,为什么这里“花儿”被提起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仔细考量后,我们发现意思与上下文不吻合;译文(2)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联系语境,总有不合理的地方。High vaulted rooms是主人Monsieur the Marquis的私人卧室,在楼上,里面漆黑一片,Monsieur the Marquis此刻上楼时还要人拿着火炬(flambeau-bearer)在前面引路,“几条大狗”怎么可能趴在一个漆黑房间的壁炉台上看来,对dogs的理解有误。经查词典,dog有“壁炉中用以支柴的铁架子”的义项,审视上下文,我们觉得这个义项才契合原文的语境。看来,原译者由于被动地选择词义而导致误译;译文(3)的对话是在Carrie和Drouet之间进行,译者把told me such a story 译为“讲那样的故事”字面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联系语境,我们感到十分离奇,因为在上文里,我们从未读到过Drouet给Carrie讲过什么故事。译文肯定有问题。原来,tell a story还有“撒谎”的含义,而这一义项刚好与语境吻合。原译选择“讲故事”这一义项不当;译文(4)既有词义选择方面的亦步亦趋,也有结构方面的拘泥株守,结果导致行文凝滞不畅、表意晦涩。这是译者没有把握好意义寓于语言的使用之中、意义服务于交流而导致的结果。

  2 善于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个例

  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一直被认为是优秀的译作。有学者评论说杨必的译本流利晓畅,切情切境,灵活多姿,工尽其妙,一点都没有那种生硬滞涩的翻译腔(蔡耀坤,1994;宗福常,1995)。黄源深(1998)教授认为,杨必的译文流荡着一种少见的灵气,这种灵气使人觉得那些文字绝不是一个熟练的匠人刻意求工的结果,而是从一位大家的笔底自然流出的,读来那么自如,那么灵巧,那么畅达,而又那么贴切,仿佛是另一位精通中文的萨克雷写出的《名利场》。笔者认为,杨译本之所以流淌着这样的畅达和灵气,是因为译者在把握意义动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下面我们看看杨必是在意义处理时是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2.1 把单个词语的意义转换成短语的意义 “I suppose I must,” said Miss Sharp calmly, and much to the wonder of Miss Jemima.

  译文:“我想这是免不了的,”夏泼小姐说话的时候不动声色,吉米玛小姐瞧着直觉得诧异。(萨克雷,1978:7-8)

  2.2 把单个词语的意义转换成句子的意义 By the side of many tall and bouncing young lad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Rebecca Sharp looked like a child. But she had the dismal precocity of poverty.

  译文:利蓓加·夏泼在学校里许多又高又大、蹦蹦跳跳的同学旁边,好像还没有长大成人。其实贫困的生活已经使她养成阴沉沉的脾气,比同年的孩子懂事得多。(萨克雷,1978:13)

  2.3 把短语的意义转换成句子的意义 The pompous vanity of the old schoolmistress, the foolish good humour of her sister, the silly chat and scandal of the elder girls, and the frigid correctness of the governess equally annoyed her.

  译文:女校长最爱空架子和虚面子;她妹妹脾气好得痴呆混沌;年纪大些的学生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讲讲人家的隐私;女教师又全是一丝不苟的老古板。这一切都同样叫她气闷。(萨克雷,1978:15)

  2.4 保持原文的风格意义 “Well, well, young men will be young men. And the comfort to me is, George, that living in the best society in England, as I hope you do; as I think you do; as my means will allow you to do——”

  译文:“得了,得了,小伙子总脱不了小伙子的本色。乔治,我的安慰,就是瞧着你的朋友都是上流社会有身份的人。我希望你和他们来往,我想你也没有辜负我的心。再说,我的力量也够得到——” (萨克雷,1978:152)

  杨必采取上述的意义处理方法,目的很明显:让读者读到真实、流畅、地道的译文。

  2.5 添加注释辅助了解原文的意义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译文的意义,杨译本创造性地添加了197个注释。这些注释分三类。第一类是音译或直译后加注释解释其意义。如把Adonis (Thackeray, 1983: 57)先音译成“阿多尼斯”(萨克雷,1978:57),把a bowstring ( Thackeray, 1983: 645)先直译为“一根弓弦” (萨克雷,1978:645)然后加上注释;第二类是解释人物的内涵意义,如解释其中Sharp的含义;第三类是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艺术、道德、宗教、饮食、节庆、人物传记等,这方面繁丰的内容极为有助于帮助读者的理解。

  裘柱常、石灵合作翻译的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名著《嘉莉妹妹》中译本有很多类似例(3)、(4)的生硬呆译甚至误译(吴嘉水,1985)。裘柱常先生注意到译本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他后来独自重新翻译中,他在意义的处理上有一些改进。如

  “You’ll be in Chicago some little time, won’t you”

  “I don’t know,” said Carrie vaguely….

  “Several weeks, anyhow,” he said, looking steadily into her eyes.

  译文:“你在芝加哥要住些时候,是不是”

  “我不知道,”嘉莉没有把握地说……

  “几个星期总有吧,”他说,直望着她的眼睛。(德莱塞,1980: 6)(裘柱常、石灵译)

  这里的he 是指后来成为Carrie情人之一的Drouet。Drouet在火车上邂逅第一次出远门的Carrie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主动亲近搭讪,还一直盯着她。把steadily直译为“直望着”根本无法逼真地转达出Drouet好色的本性及其倾倒于Carrie青春美貌的神形。新译本将其译为“直勾勾地”把原文所具有的涵义邀足。另外,对“大西洋大街电车公司”的那份通告的处理(原文见:Dreiser, 1984: 487-88;原译文见德莱塞,1980: 399-400,(裘柱常、石灵译);新译文见德莱塞,1988: 345,裘柱常译) 原译文是紧扣原文字面意义和结构的直译,新译文加上“鉴于……”、“对……”等公文用语,语句经过浓缩后更加切旨达意,这与译者在把握意义的动态性基础上发挥译者个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

  4 结束语

  德国哲学家富兰克曾说:“每一种意义,每一种世界图像,都处在流动与变异之中,既不能逃脱差异的游戏,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改变。绝没有一种适于一切时代的对世界和存在的解释”。这一断语对于我们今天讨论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以翻译的观点为例,从 “意义服务于交流的目的”到“词语的意义寓于用法当中”等观点,其间对翻译的理解和解释变化之巨大,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对我们的实际翻译工作和翻译教学工作都是很好的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蔡耀坤.美质中藏---读杨必译《名利场》[J].中国翻译,1994(1):23-26.

  [2] 德莱塞.嘉莉妹妹(裘柱常石灵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 德莱塞.嘉莉妹妹(裘柱常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董秋斯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5] 狄更斯.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6] 董务刚.忠实畅达,灵活巧妙---读《嘉莉妹妹》新译本[J].中国翻译,1995(4):36-39.

  [7] 黄源深.翻译中的“灵气”[N].中华读书报98年9月9日.

  [8] 倪万辉.从翻译实践看译者的主体地位[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7(41):72-73.

  [9] 萨克雷.名利场(一、二册)(杨必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0]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11] 吴嘉水.上下文---准确理解原文的重要依据[J].翻译通讯,1985(8)34-39.

  [12] 宗福常.善用动词,善用主谓结构--《名利场》汉译本学习笔记[J].中国翻译,1995(1):48-5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