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735 日期:2025-09-29 来源:论文网

    作者:黄昌盛,浦洪琴,周庆辉,张胜昌,黄秀峰

【摘要】 目的 探讨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2004级7~10班学生作为实验组(232人),采用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2004级1~6班学生作为对照组(345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组班级授课由相同教师带教,带教内容和要求都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比较两组学生的局部解剖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结果 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持赞成者高达97.84%(227/232)。结论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关键词】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

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课,临床医学离不开局部解剖学,否则就难以发展[1]。局部解剖学着重从局部研究由浅入深的组织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内容比较多,学起来枯燥无味,难以记忆而又易于遗忘。如何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学习、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医学教学改革课题[2]。如能把局部解剖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增加局部解剖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局部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探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对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以我院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第五学期进行,以2004级临床本科7~10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共232人,实验组学生进行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以2004级临床本科1~6班学生作为对照组,共345人,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不进行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这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智力条件相近,都在第二学期学过系统解剖学,有可比性。由相同老师带教,带教内容和要求都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努力避免倾向性教学;唯一差别在于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法。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采用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是:将实验组学生分为若干解剖小组,每组3~4人。实验课开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拟题,设计颞区硬脑膜血肿清除术、腮腺肿瘤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气管切开术、乳房肿块活检术、胃大部切除术、肝胆手术、阑尾手术、剖宫产术、疝气修补术、结肠切除术和植皮术等涵盖临床基本外科疾病和术式的临床手术病例,并且以病例为中心提出若干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钻研局部解剖学理论知识。第1、2次实验课,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观察标本并拟定手术和解剖实验方案。第3次实验课,各组推选学生代表上讲台发言,陈述拟定的手术和解剖实验方案,其余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或提出问题,展开讨论[3],经学生们充分的讨论后进行必要的修改。从第4次实验开始,学生进入模拟手术实验和尸体解剖实验阶段,每个实验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教师负责巡回指导而不代替操作。待模拟外科手术的解剖操作结束后,每个解剖小组的术者在尸体上演示并讲解所做的解剖结构及“手术”的操作步骤。并且以解剖小组为单位对老师提出的以病例为中心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形式上,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讨论情况在班内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理论课后上实验课,教师先讲解解剖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解剖,教师指导,最后总结。

  1.2.3 课程进行结束后,两组同时应用一份试卷测试,试题由其他教师提供。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为(87.30±8.27)分;对照组为(59.97±14.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26.72,P&<0.01)。

  2.2 民意测验结果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讨论式教学法的不记名投票结果显示,持赞成者227人,占97.84%,弃权仅5人,占2.16%,无反对人数。

  3 讨论

  3.1 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着重强调对临床有实用意义的形态位置及结构特点,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点[4]。局部解剖学教学目标必须达到以下要求:熟练掌握人体局部各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层次关系,为学习临床学科打好基础。

  3.2 讨论式教学法的目的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动脑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别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或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5]。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临床应用的实际出发,以相关人体局部常用手术的操作步骤为切入点,搞清人体局部的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出现的变异或异常,理论联系实际,将局解与手术在尸体解剖中有机结合起来,学到了有用的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在教与学的互动环节中,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课后印象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扎实,遗忘率较低。相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学生在被动听讲的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积极性较低,课后知识遗忘率较高,在期末复习备考过程中压力很大。期末考试成绩对比也说明了新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3.3 讨论式教学法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必要和可行的,教学效果是肯定的。它具有许多优点: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的兴趣。通过早期接触临床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局部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关系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激发了他们学习局部解剖学的兴趣和必须学好这门课程的决心。同时,他们也体会到局部解剖学不再那么枯燥,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记忆。第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第三,培养和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6]。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分析、验证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开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团队精神,进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第五,对教师也有促进作用。在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如何学,怎样学。学生参与后,随时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问题,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讨论内容本身,还要掌握如生理、病理、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促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各种参考书,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总之,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和培养综合性人才,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

  3.4 问题与对策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第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强调跨学科的横向知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开始前要培养有临床手术技能的解剖学教师,同时还要掌握如生理、病理、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还有单凭局部解剖学教材内容难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和期刊作为补充学习材料。第二,学生上台发言缺乏系统性,不够准确,有的甚至有误。因此,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明辨是非。

参考文献


 [1] 徐恩多.局部解剖学在外科实践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4,3(3):1-4.

  [2] 柏树令,王军.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06,(1):130-132.

  [3] 高音,杨书龙,纪亮.“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式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9):1071-1072.

  [4] 陈家强,周立兵,余明华,等.局部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99-400.

  [5] 许莉,李涛,杨宏艳.讨论式教学法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通讯,2003,20(2):10.

  [6] 李辉,邹昌旭,李云庆.解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4):353-35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