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急救;护理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是由于血液黏度增加﹑血栓形成﹑动脉痉挛﹑低灌注等原因造成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中断,引起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的致盲性疾病,是眼科的急症之一[1]。其发病率为1/5000~1/10000;多发生在老人,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的老人,多为单眼发病,双眼发病者少见;男性比女性发病率稍高[2]。一旦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因缺血﹑缺氧而水肿,视细胞迅速死亡,从而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往往不能恢复有效视力,造成永久性视力丧失。因此,一旦确诊,必须争分夺秒抢救视功能,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是治疗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11眼,均为单眼发病;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3~68岁,平均52. 65岁。其中,伴高血压的8例,糖尿病2例,视网膜动脉硬化1例。发病至就诊时﹤2h 1例,2~12h 3例,12h以上~24h 4例,&>24h 3例。
1. 2 临床特征 11例均为突然发病,视力急剧下降;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网膜呈灰白色混浊,黄斑区呈樱桃红色。
1. 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迅速采取低流量吸氧,按摩眼球,所有病人均予654-2注射液10mg 球后注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 5㎎,静脉滴注葛根素或注射液丹参等扩血管药物,合并全身疾病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1. 4 结果 视力FC/眼前~0. 05:3例,视力0. 15:2例,视力0. 2:2例,视力0. 5:1例,0. 7:1例,无效:2例。
2 护 理
2. 1 急救护理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致盲急症,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使视功能永久性丧失。因此,患者入院后,一经确诊,护士应配合医生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立即给予氧气吸入,3L/min,持续3~4h,以改善视网膜的缺氧状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 5㎎,以扩展视网膜中央动脉;立即球后注射654-2注射液 10㎎,以解除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教会患者压迫按摩眼球;给予布林佐胺滴眼液滴眼降眼压;静脉滴注葛根素或丹参等扩血管药物。
2. 2 心理护理 病人突然视物不清,以及入院后的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引起高级神经系统紊乱、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小动脉痉挛,从而加重视网膜缺血,加重病情。因此,心理护理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护理中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在紧张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其主诉,并给以安慰和鼓励,与患者交谈时,语气柔和,态度和蔼,让患者产生信任及依赖感,并告诉其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如何用药等。
2. 3 相关疾病的护理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有直接关系,是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危险因素 。有的患者在发病前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也未曾治疗。因此,在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并做好相关疾病的护理。如伴有高血压病,应指导患者低盐饮食,食盐量应控制在每日在5g,并用小勺子给患者演示5g盐是多少。同时告诉患者及家属酱油、味精、咸菜等所包含的盐分也应包括在内。对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应采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对有糖尿病患者应给予糖尿病饮食,应用胰岛素治疗者,指导患者按时进餐,避免出现低血糖反应。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戒除烟酒,保持大便通常,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内。
2. 4 观察视力的变化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如果能在视网膜缺血、坏死等不可逆性损害之前恢复血液循环,改善缺氧状况,视力有望迅速提高。经过抢救后,要注意观察视力的变化,视力改变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2. 5 药物副反应的护理 此病治疗的重点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灌注,减少视网膜缺血,缺氧。因此,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压及其各种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
2. 6 出院指导 告诉患者出院后仍应按医嘱服药;10~15d 复诊,病情加重时及时会诊;保证充足的睡眠;平时可适当活动,但勿过度疲劳;告知患者及家属,秋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教会他们自测血压、血糖,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小 结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对视功能损害极为严重,视力突然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管再度发生痉挛,使视网膜持续缺血这都不利于视力恢复。同时是否能挽救部分视功能取决于就诊及抢救是否及时和阻塞的程度、部位、原因。发病后数小时内立即得到抢救者,预后较好。因此,对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及良好配合是对于该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29.
[2] 刘佳琦,王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