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肿瘤31例误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547 日期:2025-09-17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李树清,王斌,熊毅谊,胡建中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肠肿瘤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1至200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共31例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结果 因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部包块等非特异表现致初次就诊误诊率为100%,术前确诊18例,占38.7%。空、回肠肿瘤多于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比例大。结论 对反复腹痛、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部包块等应警惕,并重视小肠肿瘤的可能,应用恰当的各种检查并综合分析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小肠肿瘤 误诊

  小肠肿瘤临床少见,早期诊断困难,术前误诊率在60%左右[1]。现将我们1991~2008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共31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1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44岁,40岁以上22例(71%)。首发症状反复腹痛(83.9%),消化道出血(48.4%),肠梗阻(32.3%),腹部包块(29.6%)为主要表现,其它表现有:贫血、消瘦、发热、胰腺炎、类癌综合征等。均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根治切除者21例,姑息切除8例,短路手术2例。恶性肿瘤共29例,其中腺癌17例(54.8%),恶性淋巴瘤7例(22.6%),平滑肌肉瘤3例(9.7%),类癌2例(6.5 %),良性肿瘤2例。其中腺瘤、平滑肌瘤各1例(各3.2%)。

  2 诊治结果

  本组患者病史最长者6年,均无特异表现,初次就诊误诊率100%。术前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肠结核、胆石症、克罗恩病等。B超、CT 检查发现腹部包块经剖腹探查确诊者9例,多次十二指肠镜确诊8例,全消化道钡餐定位确诊5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2例,术中内窥镜诊断1例。术前诊断小肠肿瘤12例,诊断率38.7%,误诊率61.3%。肿瘤位于回肠18例,十二指肠8例,空肠5例。随访14例,5年生存率为28.6%,其中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4例。

  3 讨 论

  3.1 特点及误诊原因

  小肠占整个消化道总长度的70%~80%,但小肠肿瘤仅占胃肠道肿瘤中的1%~5%[2],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小肠肿瘤与某些致癌物质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减退、遗传因素及某些后天性疾患有关。特殊的解剖生理功能使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发生率低[3]、病理类型多样、生物学行为复杂、范围广等特点,使该病隐匿而缺乏特异表现,在出现并发症前易忽视。有报道误诊率高达70%~90%[4]。本组术前误诊率61.3%,与文献报告相近。主要原因:肿物不易扪及;无论病程如何表现均无特异性,与常见病、多发病极易混淆;对其无一定规律出现的复杂临床表现缺乏足够认识和警惕,往往只考虑常见病、多发病或因治疗有效而放弃进一步检查而延误诊治,甚至有报道腹部手术后仍然漏诊[5];缺乏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全肠钡餐造影常因检查间隔时间长,钡剂越过病变部位或充盈不足、过度、阴影重叠等致显示不清。空肠回肠肿瘤诊断相对更困难,而预后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间[6]。

  3.2 提高术前诊断率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早期诊断非常关键,多数患者不论良性恶性,往往因反复腹痛、消化道出血、黑便、肠梗阻、不明原因贫血及腹部肿块来就诊。尤其伴有慢性不全性肠梗阻;不明原因的脐周疼痛,进行性加重;腹部时有时无的包块时,而胃、结直肠均未发现病灶时应特别警惕小肠肿瘤,需进一步检查并持续追踪粪便隐血情况,争取早日确诊。

  对可疑者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对本病诊断至关重要。内镜、B超、CT、MRI、全消化道钡餐或选择性动脉造影等仍是术前明确诊断的有效手段。十二指肠肿瘤内镜检查和弛张性十二指肠钡剂造影帮助很大,不仅可以术前观察黏膜及肿瘤形态、范围,还可活检明确性质,指导手术方式。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性疾病有定位及定性双重价值,可显示不规则的肿瘤血管,当出血量>0.5 ml/min时可显示造影剂外渗征象[7],确诊率可达49.5%~78.3%。本组2例消化道出血经此方法而确诊。B超检查应饮水500ml或二甲基硅油,甘露醇,胃B超快速显象剂(BGUD)等多切面多方位探测,根据液体通过或肠管充盈的方式,是定位和提高检出率较简便的方法,结合CT对腹腔肿块或确定淋巴结肿大及肝转移有帮助。CT对向腔外生长的肿瘤具有明显优势。当肠道狭窄梗阻,内镜和钡餐造影都难以进行时,CT检查可根据狭窄段的肠壁表现、不规则浸润和不均匀增厚、肿块密度区改变、周围组织分界等的表现提供诊断和鉴别依据。同时综合应用采用全消化道钡餐和小肠气钡双重低张造影(SBE)是为诊断小肠肿瘤提供线索的最常用方法,确诊率达70%左右[8]。但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小肠肿瘤诊断率高低,传统间隔2小时往往造影剂已排空,不能全面观察而漏诊,建议每10~15 min检查一次。也可逆行注气双对比造影提高检出率。近年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腹部放射性核素r闪烁显像检查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治水平。由于类癌病人血中5羟色胺升高,故测定病人尿中的5羟色胺的降解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剖腹探查具有诊断治疗双重作用,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可经手术而确诊(本组61.3%)。对各种检查均未发现病变而高度怀疑者,可行腹腔镜诊断性检查或手术探查。Tricarico等[9]采用腹腔镜确诊16例小肠肿瘤证明了该方法的重要性。

  3.3 治疗

  无论良、恶性,手术是首选原则,也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良性肿瘤行局部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者应连同肠系膜及区域淋巴结行根治性切除,有肝脏等腹腔其它脏器有转移者,力求能够联合转移灶切除。不能实施根治术者应尽力切除肿瘤组织,行减瘤手术,减轻机体的瘤负荷,延长生存期。对性质不明未行根治切除者,待病理检查报告属恶性肿瘤可为补救手术和放、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术后根据情况选用放、化疗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小肠淋巴瘤患者术后应常规用化疗或放疗,其他小肠恶性肿瘤病期较晚者可行姑息性放疗或化疗。但注意小肠癌对放疗不敏感,而且小肠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差,一般不用放疗。

参考文献


  [1]施友元,林永坤,石 铮,等.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外科杂志,2003,12(4):252.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09~1611.

  [3]汪建平,詹文华.胃肠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1.

  [4]潘国宗,曹世植. 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11~1212.

  [5]张晓国,史海安. 1例小肠肿瘤连续性误诊致四次手术教训分析[J].腹部外科,1999,(12):151.

 [6]Waye JD.Enteroscopy.Gastrointest Endosc[J],1997,46:247.

  [7]Abrams HL. Abrams angiongraphy vascular and intervenetionl radioiogy[M]. 3rd.Boston; Brown,1983,1969.

  [8]韩开红,黄尔斌,李新红.原发性小肠肿瘤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2):750.

  [9]Tricarico A,Cione G,Sozio M.Digestive hemorrhages of obscure origin.Surg Endosc[J],2002,16(4):711~71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