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液透析;皮肤瘙痒症;中医疗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终末期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血液透析性皮肤瘙痒症已成为此类患者最常见的皮肤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①符合《肾脏病学》[1]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且维持常规血液透析的患者;②符合《现代皮肤病学》[2]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有皮肤瘙痒,但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瘙痒症及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者。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
1.2 一般资料
72例为2003年6月-2009年6月本院肾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按计算机分配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59.37±9.36)岁;肾脏原发病18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5例,高尿酸肾病2 例;透析时间3~163个月,平均36个月;气虚证17例,血瘀证7例,阴虚型3例,痰湿证9例。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58.23±8.60)岁;肾脏原发病19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病5例,高尿酸肾病2例;透析时间4~162个月,平均37个月;气虚证18例,血瘀证7例,阴虚型3例,痰湿证8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积分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2组均根据病情维持血液透析,并积极治疗基础病及对症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纠正酸中毒、贫血,补充钙剂,有心衰者用西地兰等药物抗心衰治疗,同时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指导。
2.2 治疗组
2.2.1 中药内服
基本方组成:当归、川芎各12 g,生地黄、土茯苓各30 g,泽泻、茯苓、白术、白芍、牛膝、赤芍、何首乌、墨旱莲、白鲜皮各15 g。随证加味:风邪偏重加荆芥、防风各15 g;热偏重加金银花、连翘各15 g;气虚甚加黄芪、薏苡仁各15 g;阳虚甚加熟附子15 g、干姜6 g;瘀血甚加丹参30 g、红花10 g;阴虚甚加石斛、女贞子各15 g;湿浊甚加车前子、黄柏各15 g。每日1剂,加水复煎至600 mL,分3次于餐后服。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2.2 中药外洗
基本方组成:忍冬藤、千里光、苦树皮各25 g,地肤子、黄柏、百部、蛇床子、九龙藤各20 g,苦参、地榆、地菍、侧柏叶、白鲜皮各15 g。每日1剂,加水复煎后取药汁洗浴。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3 对照组
予炉甘石洗剂外擦患处,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观察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按《现代皮肤病学》[2]皮肤瘙痒症4分法区分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计分法计分:症状消失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失眠等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3.1.2 实验室指标观察
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肌酐(Cr)、尿素氮(BUN)变化。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痊愈: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积分减少<30%。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数)±s表示,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血液透析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4.2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2)
表2 2组血液透析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
4.3 肝肾功能检测
2组治疗前后Cr、BUN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稳定;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未发现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现象。
4.4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6例出现外擦药液后轻微皮肤灼热感,停药1 d后消失。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5 讨论
目前,血液透析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Cr、BUN、尿酸、胍类、磷酸盐等因肾衰不能从尿中排出而从肾外途径如肠道、皮肤中降解,从而刺激皮肤有关[4]。
本病属中医学“血风疮”范畴。其多由于营血不足,血不养肝,风从内生,血枯致肌肤失养而致瘙痒,以“虚、湿、瘀、风”为基本病机。对此,笔者采用养血活血化浊法,首选四物汤养血(生地黄代熟地黄);辅以牛膝、赤芍、何首乌,既活血又能养血;配以土茯苓解毒止痒;泽泻降浊利水;茯苓、白术益气化湿;墨旱莲、白鲜皮清热祛风、止痒化浊共为佐使。诸药相伍,共奏养血活血化浊之功。配合“开鬼门”的传统疗法,通过药浴,使皮肤腠理开放,吸取清热解毒、凉血止痒之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血液透析性皮肤瘙痒症可明显缓解皮肤瘙痒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3-706.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50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
[4] 林善锬.当代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78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