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穴位埋线;调冲止血汤;月经过多;宫内节育器;育龄妇女
子宫内放置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普遍采用的较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之一,但因此出现的月经过多却成为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20世纪90年代后,本院先后用中药及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本病数百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近2年来,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进治疗方案,采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的综合方法治疗宫内节育器致月经过多,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1]及《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2]中相关标准拟定:①有放置宫内节育器史;②放置宫内节育器前月经正常,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月经量增多的因素;③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月经量较放置前明显增多,一次月经失血量>80 mL,但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中医辨证以冲任受损、瘀阻胞宫为主,但有挟虚、挟热之不同。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4~47岁之间;③有不同程度贫血;④患者本人或监护人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有妇科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②有心、肝、肾及血液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月经量增多者;③不能坚持本方案治疗或中途接受其他治疗方法影响疗效观察者。
1.4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妇科、中医科门诊患者,共25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0例,其中30岁以下者86例,30~40岁37例,40岁以上7例;病程3~12个月50例,1~3年74例,3年以上6例;宫内放置节育器1年以内者24例,l~3年56例,3年以上50例;中医辨证为冲任受损、瘀阻胞宫者70例,冲任受损、瘀阻胞宫挟热者20例,冲任受损、瘀阻胞宫挟虚者40例。对照组128例,其中30岁以下者82例,30~40岁38例,40岁以上8例;病程3~12个月48例,1~3年75例,3年以上5例;宫内放置节育器1年以内者26例,l~3年55例,3年以上47例;中医辨证为冲任受损、瘀阻胞宫者66例,冲任受损、瘀阻胞宫挟热者23例,冲任受损、瘀阻胞宫挟虚者39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全身贫血状态(血红蛋白56~92 g/L),多数患者伴有经血紫黯夹瘀血块和/或痛经,部分患者形容月经出血多如“喷涌”状或打开“水龙头”状。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穴位埋线
①主穴为3组。A组:肝俞、血海、中极;B组:脾俞、三阴交、关元;C组:肾俞、三阴交、气海。配穴:血瘀重者加太冲或行间;气虚甚者加气穴或足三里;血热者加曲池或太溪。②用具:一次性穴位埋线专用针(药管械生产20040062号)及1#铬制医用羊肠线(国药管械准字2001第3650098号)。③药线制备:据辨证分型的不同,制备3种不同功用的药线。调理冲任、理气活血用当归10 g、香附 6 g、益母草6 g;滋阴凉血则加赤芍、生地黄各6 g;补气养血加黄芪10 g、何首乌6 g。将以上3组不同功用的免煎中药(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分别装入灭菌医用磨口瓶中,各加入75%酒精100 mL,再将羊肠线剪成2.5 cm和1.5 cm长后放入药物酒精中,浸泡10 d即可使用。④操作:根据不同证候选定不同功用的药线。辨证为冲任受损、瘀阻胞宫者用理气活血药线,挟热者用理气活血兼滋阴凉血药线,挟虚者用理气活血兼补气养血药线。背俞穴用透线法,在距埋线穴位点上1.5 cm处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持针将针芯后退3 cm,左手持无菌小弯镊将2.5 cm长药线穿入针前端,用提捏斜刺法将针快速刺入肌层(进针深度视局部肌肉丰薄而定),再改用平刺角度缓慢进针,至所选穴位并顺膀胱经向下透过该穴位1~1.5 cm后,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药线埋植在穴位下的肌肉层,出针后用消毒棉球按压穴周令出血0.1~0.5 mL左右,后紧压针孔止血,创可贴保护针孔。其他穴用注线法: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持针将针芯后退2 cm,如上法将1.5 cm药线穿入针前端,将针快速刺入穴位(进针角度与深度同毫针刺法),当有针感后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药线埋入穴位肌层,出针后同前法处理针孔。⑤疗程:每次取主穴l组,并据辨证选配穴1对,3组主穴及2对相关配穴交替使用,于每次月经前7 d埋线1次,2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并随访6个月后评定疗效。
2.1.2 中药辨证治疗
自拟调冲止血汤,药用当归15 g,熟地黄10 g,白芍炭10 g,川芎10 g,炙黄芪12 g,山茱萸8 g,炒杜仲15 g,续断15 g,茜草12 g,大黄炭10 g。若气虚重者加党参l0 g,炙黄芪增量为30 g;血虚甚者加何首乌l5 g、龙眼肉10 g;兼血热者加用牡丹皮l5 g、生地黄l0 g;瘀血重者可增泽兰、益母草各l2 g。于经前7~10 d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经至停药。根据病情,连用2~4个月经周期,并随访6个月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月经量过多时予安络血片5~10 mg,每日3次口服;痛经则加用对乙酰氨基酚片0.3 g,必要时口服;贫血加用人造补血糖浆(吉林省辽源亚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4237)10~20 mL,每日3次口服,或口服右旋糖苷铁片0.15 g,每日3次。根据病情连用3~6个月经周期,症状缓解后停药,随访6个月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2]拟定。痊愈:治疗后月经量减少、一次月经失血量在80 mL以内,且痛经等其他伴随症状消失,全身贫血情况纠正,血红蛋白升至110 g/L以上,并能继续保留宫内节育器,随访半年无复发者;有效:治疗后月经量减少,但一次月经失血量约80~l20 mL,全身贫血状况虽有改善,但血红蛋白在90~110 g/L范围,随访6个月仍能保留宫内节育器者;无效:治疗后月经量不减少,或虽有减少但一次月经失血量仍>l20 mL,且全身贫血状况改善不理想,或虽有疗效但停药后即复发而不能继续保留宫内节育器者。
4 结果
治疗组疗程最短者2个月经周期,最长4个月经周期,平均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疗程最短者3个月经周期,最长6个月经周期,平均5个月经周期。治疗组在减少月经量、升高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变化比较,表2 2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比较,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5 讨论
宫内节育器致月经过多是应用宫内节育器避孕的常见并发症状,也是不能长期保留宫内节育器的主要原因。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月经过多”、“血崩”、“痛经”等范畴进行辨治。因异物置入胞宫而致冲任受损,瘀血内阻,日久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月经量过多、贫血等症状。故冲任受损、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是其主要病机。
据此,笔者用穴位埋线配合自拟中药调冲止血汤以调理冲任、养血活血、调经止血。穴位埋线以调理冲任、益肝健脾、活血止血为治,所取主穴包含了肝俞、脾俞、肾俞,可疏肝活血、益气摄血、调补肾之阴阳;血海、三阴交为脾经本穴,前者理血调经,后者益气养血;气海、中极、关元三穴均为任脉经穴,且后二者为任脉及足三阴经之会穴,能补肾培元、益气和血。以上各主穴交替使用,共奏调理冲任、止血调经之效。配穴中的太冲、行间分别为肝经原穴和荥穴,功能疏肝理气、平肝理血,故血瘀甚者用之。太溪为肾经原穴,能滋肾之阴而凉肝之血,曲池系手阳明经合穴,具清热凉血之功,故血热者取之。足三里能扶正培元、益气养血,气穴可益气调经,故气虚者选之。在这些穴位中辨证施治,交替埋入不同功能的中药羊肠线,可长久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使气血调和,血行有常。
自拟调冲止血汤以养血活血、益气固冲、调经止血为法,药用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养血活血调经;白芍炒炭则加强止血功用,且白芍与山茱萸相伍能养肝敛阴,补所损之血;炒杜仲和续断可固冲止血;因失血可导致气血亏虚,气虚则不能摄血及推动血行,血虚又无以载气,加重出血及血瘀,久瘀生热又可迫血妄行,由此导致本病的恶性循环,故加用炙黄芪益气补脾,脾气健旺,既能统摄经血,又能化生气血;大黄炭泻火凉血、逐瘀止血;茜草凉血活血,止血而不留瘀。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本病,每可取得理想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宋玉琴,李嫒,等.现代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514.
[2] 朱文峰,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847-848.